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
了 解 |
陈胜、吴广起义及其意义,楚汉战争与相关的成语典故 |
掌 握 |
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
综合归纳 |
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 |
分析比较 |
秦亡前后,项羽同刘邦之间战争性质的变化 |
探究理解 |
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
评价人物 |
结合时代背景、人物言行及其影响,评价项羽、刘邦等人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形成唯物主义观点 |
启发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废秦苛政和“约法三章”是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从而加深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客观规律 |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同刘邦之间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从实现统一,到巩固统一的政治措施、经济文化措施和两大工程等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其作用的开创性特征。)
2.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统治者实行暴政)
★过渡讲解:当时秦朝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是为什么呢?请看56-57页“导入框”和“秦的暴政”内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教师指出:原来,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2.学生根据(57页)“动脑筋”计算:秦朝每年服劳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几?(15%)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能有多少人?(2000万人的一半是妇女,这就减去了1000万。再减去六七百万老弱病残和小孩,只剩下三四百万壮年男子了。可见,当时在家耕田的壮年男子已经寥寥无几了。)
3.教师接着指导学生归纳秦暴政的主要表现:
A.秦始皇时,徭役和赋税繁重、刑法残酷;
B.秦二世时,统治更加残暴,政治十分黑暗。
★教师过渡讲解:于是,秦朝与夏、商、西周一样,都因为暴政而失去民心,走向灭亡。
★指导学生阅读57-58页“陈胜、吴广起义”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从57页《大泽乡起义》图的场景里,你看到起义者使用什么样的旗杆和武器?它使你联想到什么成语?(竹竿、木棍——“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或“揭竿斩木”。)
2.组织学生阅读58页“文献资料·史记摘句”和60页“活动与探究2”,思考回答:陈胜、吴广和水浒英雄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的哪些言行值得敬佩?(可自由发挥)
A.他们敢于反抗暴政,用简陋的武器同装备精良的敌军作殊死搏斗。
B.他们心存大志,年轻时努力学习本领,或武艺高强,或计谋超群,或技艺绝伦。
C.他们在危难时刻择机起义,坚决果断,机智英勇,等等。
3.指导学生完成《填充图册》17-18页“秦末农民战争·一”1-4题;18页“秦末农民战争·二”1-3题。
4.指导学生回顾练习过程,总结出学习农民战争这类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A.知道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重要事件、影响或意义等;
B.理清线索:原因、经过(进军路线)、结果等。
★过渡讲解: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由此引发的农民战争最终还是推翻了秦朝。
1.指导学生阅读58-60页“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内容,完成《填充图册》17-18页“秦末农民战争·一”5-7题;18页“秦末农民战争·三”。教师指出:秦末农民战争三支起义军的领导人是:A、陈胜、吴广;B、项羽;C、刘邦。两个阶段是:第一阶段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到失败;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的军队继续反秦,直到刘邦的军队推翻秦朝。
2.指导学生阅读59页的两个“动脑筋”图、文,讨论回答:
A.项羽“破釜沉舟”高明吗?(高明。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采用激励将士斗志的办法很见效。况且兵书上早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
B.“鸿门宴”的故事里,含有什么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刘邦攻占咸阳的事件里,也含有一个成语,是什么?(约法三章。)
D.你还知道哪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成语?(指鹿为马、四面楚歌等。)
E.秦亡前后,项羽同刘邦之间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果如何?为什么?(从农民战争演变为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西汉。因为刘邦废秦苛政和“约法三章”,得了民心;他还善于用人,务实机智,能屈能伸,策略正确等。)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教师出示本课纲要信号,指导学生梳理本课线索:其中汉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建立者是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