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
了 解 |
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
掌 握 |
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
纵横联系
综合归纳 |
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分析比较 |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点 |
探究理解 |
通过阅读、讨论、争辩等活动,探究理解统一的意义等内容 |
评价人物 |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
形成唯物主义观点 |
启发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相关知识的空间概念如何形成以及针对焚书坑儒的全面性评价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成语“纸上谈兵”与战国末年哪一次战役有关?(长平之战)
2.此后,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
★过渡讲解:于是,有人想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挡秦国的进攻。请看50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既送了自己性命,也没能阻止秦国攻占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对不同观点,要撷取其中合理合情之处)
A.赞颂类:无私无畏、义无反顾、慷慨悲歌、传颂千古……
B.异议类:他如果成功,对秦国打击很大,统一大业将会受挫,中国历史也许就得改写。
C.综合类:荆轲个人的勇气值得赞赏,但是这件事情对历史所产生的作用就不值得肯定。
★教师指出:不管怎样,历史的事实是——秦王嬴政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2.教师接着指导学生阅读50-51页课文,思考: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从变法影响、秦王素质、民心大势等方面启发)
A.变法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B.秦王素质:秦王嬴政自身雄才大略,善于重用人才,所制定的统一策略正确有效。
C.民心大势:人民盼望统一,秦国的事业顺应了民心所向和历史潮流。
3.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特点:远交近攻,陆续攻灭;定都:咸阳。)
4.指导学生用口诀记忆:公元前 二二一,秦灭六国有大功。国都设在咸阳城,炎黄子孙得安宁。
★过渡点拨:秦王嬴政不仅完成了统一,还为巩固统一制定、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措施。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秦统一初期,人们还习惯于原先各国并立时的生活。旧习惯中,有哪些是不利于当时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语言文字不能通用;计量混乱,货币也不能通用;在分封制的影响下,思想混乱;边疆地区落后闭塞,加上个别少数民族的侵扰,严重阻碍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2.组织学生阅读51-53页“巩固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为了巩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启发示题,学生按组活动)
A.根据以下纲要信号,谈谈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与以前的分封制有什么差别?
B.“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后果怎样?请你阅读52页“文献资料·郭沫若的话”,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看法。
C.我国古代有一天,张三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请问,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情?
D.指导学生阅读55页“自由阅读卡”,计算推断:身高“八尺”的秦将比与现在2米左右的国家男篮中锋相比,谁更高?(国家男篮中锋更高,因为秦朝的8尺约等于今天1.85米。)
E.组织学生用各地不同的方言朗读“秦王扫六合”,并用拼音写出这句话的方言读音,看看会有什么效果。通过这个活动提问:你对秦始皇统一文字有什么认识?
★教师设问、讲解:你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1.教师出示本课重点知识的纲要信号: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3. 指导学生画出秦朝疆域示意图:
4.秦始皇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后果怎样?
5.你是怎样认识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
6.教师总结出评价政治人物的几点标准(留待后用)
7. 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