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
了 解 |
与元谋人相关的基本知识 |
掌 握 |
有关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
观察比较 |
古猿、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或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
想象描述 |
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
思考比较 |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那些进步 |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
爱国情感 |
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值得热爱 |
思想意识 |
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该珍惜它 |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历史年代距今久远,需要科学推断和合理想象这些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结合“导入框”内容放映有关传说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根据幻灯片简介1965年在云南元谋盆地的发现,强调指出:
1、“距今约170万年”这个数据经科学测定出来,是我国考古学界一致公认的研究成果。但是近来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其中有两处可能比元谋人更早。一个是重庆巫山龙骨坡的“巫山人”,另一个是山西芮(ruì)城县的西侯度文化。因此,究竟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学术界未有一致的定论。说不定在座的同学中,将来有人会探究出新的成果,为我国历史科学的殿堂添砖加瓦,使它更加灿烂辉煌。
2、遗存中的牙齿是人类的,而且有几件打制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炭屑和烧骨则证明他们已知道用火了。
★教师简介1929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发现,强调指出:
1、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块头盖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40多个北京人个体。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最丰富的遗址。
★结合教材内容放映有关“北京人”的录像,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4、头部特征:
放映三幅人物头像幻灯片以及相关表格,让学生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区别。
得出结论——北京人的头部特征与古猿区别不大,与现代人区别却很大。
项目 |
前额 |
眉脊骨 |
颧骨 |
吻部 |
下颌 |
古猿 |
低平 |
粗壮 |
高突 |
前伸 |
很不明显 |
北京人 |
低平 |
粗壮 |
高突 |
前伸 |
很不明显 |
现代人 |
高耸 |
细柔 |
低突 |
后敛 |
明显 |
5、打制石器:指导阅读课本第5页的“自由阅读卡”,学生讨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什么不同?”接着指导阅读同页的“活动与探究”2,组织学生讨论(题目如书)。
6、用天然火:指导阅读课本第3页的“阅读文字”(介绍北京人遗址的灰烬堆),学生讨论:“北京人遗址里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的灰烬堆?”(他们只能使用天然火,需要保留火种。)
7、群居生活:指导阅读课本第2页的“文献资料栏:《韩非子》语句”,观察彩色插图1《北京人的生活》,学生★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讨论并有序发言)
★结合课文放映有关“山顶洞人”的录像,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比较、辩论。
1、头部特征:放映北京人、山顶洞人、现代人的头部区别,得出结论: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2、生产生活水平:指导阅读4—5页有关山顶洞人的“正文”和“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A.问:“山顶洞人的遗址里还有没有大量的灰烬堆?这是为什么?”(已能人工取火,不必刻意保存火种了。)
B.放映《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幻灯片,学生“动脑筋”并辩论(见教材第5页)。
C.放映第5页“活动与探究”1的幻灯片,学生先思考:“应从哪些方面比较?”接着放映《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表》幻灯片标题行,然后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现各项答案。
代表文化 |
距今时间 |
体质形态 |
工具制造 |
用火水平 |
生产 |
观念 |
社会组织 |
北京人 |
约70~20万年 |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
打制石器 |
用天然火 |
采集、
狩猎 |
蒙昧 |
原始人群 |
山顶洞人 |
约18000年 |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
人工取火 |
采集、
渔猎 |
懂得
爱美 |
氏族公社 |
D.教师通俗地解释“氏族公社”里血缘纽带、财产公有、平等相处等情况。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元谋人 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最丰富的遗址,山顶洞人的模样已经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年代分别是 约170万年 、 约70万到20万年、 约18000万年。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分组填《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表》)
4、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醒预习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