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
了 解 |
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情况(对日本、新罗、天竺等) |
掌 握 |
使学生掌握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去天竺等史实 |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
归纳影响 |
归纳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往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
求同比较 |
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 |
推理意义 |
通过分析佛教传播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
分析原因 |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往来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当时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原因 |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
民 族自 豪 感 |
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
崇敬伟人 |
通过感受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译经生涯的艰难,使学生从心里崇敬这些勇于奋斗、贡献巨大的伟人 |
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友好交往
教学难点 隋唐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以及这种交往同今天对外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问:《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到哪里取经?(“西天”)
★指出:它就是“天竺”(副板书),相当于如今印度、尼泊尔等国。
设问过渡:唐僧到了天竺以后,怎样学习佛经?成绩如何?请看26页“导入框”和课文内容。
★指出:这件事说明了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
提问:唐政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开放性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在中国。)影响如何?(这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指出:当时与隋唐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有日本、新罗、天竺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阅读27-29页有关的课文、插图、资料和注释,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标注答案:
1、隋唐时期,有哪些人从日本来中国?(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等)
2、根据28页“动脑筋”:日币与唐币有哪些相似之处?(外形、图案、文字、年代:“开元”比“和同”早88年)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制度、文字书法、社会风尚、都城建筑、铜钱样式、诗歌、菜肴、茶道、登高节等)
3、那时唐朝赴日本的人当中,最有名的是谁?(鉴真)
结合28页《鉴真准备东渡》图和30页“自由阅读卡·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图文,回答:
4、日本朝野为什么那么尊重鉴真?(鉴真六次东渡,出生入死,不怕艰险的精神令人感动;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在佛教、建筑、艺术、医学等方面的文化,贡献巨大。)
5、学生完成30页“练一练”: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谁?(D——鉴真)
★学生阅读29页相关课文,根据老师的问题划书、回答:
1、 新罗位于什么半岛?(朝鲜)
2、 隋唐时期,哪些经济文化成就与新罗有关?(新罗物产居于唐朝进口首位,新罗音乐流行于唐朝皇室和民间。)
★学生阅读29页相关课文,根据老师的问题划书、回答:
1、玄奘到哪里取经游学?(天竺,那烂陀寺)
2、玄奘取经回国翻译的同时,还以亲身见闻写成什么书?(《大唐西域记》)
3、根据30页“动脑筋”:你知道“秦王”是谁吗?(李世民——后来称唐太宗)
4、根据30页“活动与探究2”:《西游记》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有何相同与不同?(相同:他们都西游取经,历尽艰难险阻,最后获得成功。不同: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以及他们与神仙妖怪之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而玄奘的经历则是真实的。)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根据30页“活动与探究·1”:在27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中,标明日本、新罗、天竺、波斯、大食、拂菻等地名。
2、根据课本29-30页《玄奘》、“鉴真坐像”图和地图册10页《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路线图,完成填充图册10页第3题“填写人名”、“画出路线”,回答:鉴真和玄奘各自有什么感人的事迹?(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到达日本,辛勤传播唐朝文化,受到日本朝野的尊重。玄奘西行,也是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取经游学,成绩显著,受到隆重礼遇。)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什么?(他们为了崇高理想而克服艰险的勇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完成填充图册10页第2题:与汉朝的丝绸之路相比,唐朝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路线更多、延伸更远)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唐朝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国家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各国羡慕和向往的对象,大家都想与中国交往。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也促进了中外交通的发展。)
4、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