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
了 解 |
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
掌 握 |
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
范例教学 |
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 |
挖掘教材比较概括 |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但具体表现又有所区别(学科领域、时代) |
讨论探索 |
联系原始遗存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 |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
爱国情感 |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
思想意识 |
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 |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
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
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生活时代: 鸦片战争期间
B.代表作:《海国图志》
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生活时代: 戊戌变法时期
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
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人物姓名:詹天佑
B.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年代:1905——1909年
D.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83——84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15页选择题:应选A(《海国图志》)。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84——85页[自我测评]以及93——95页“一、单项选择”8、9、10题(必做题);“三、读史有感”和“四、想一想”(选做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