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 基础知识 | 了    解 | 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  
| 掌    握 |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  
|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 观察想象 |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  
|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 比较联系 | 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  
|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 爱国情感 |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  
| 进取意识 |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 ★(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C.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  D.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E.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 指导思想 | 民族主义 | 民权主义 | 民生主义 |  
| 同盟会纲领 | 推翻清朝统治 |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 改革土地制度 |  
| 《民  报》发 刊  词 | 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  ★教师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   A.时间:1911年10月10日;   B.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   C.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学生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6页选择题:应选C(同盟会是在日本东京成立的) 2、根据36页“活动与探究1”:该图有什么含义?(清政府下令镇压革命党人的起义,但革命的种子是“野火烧不尽”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根据34页“动脑筋”:上图竹叶构成哪四个字?(自右向左排列为 主義→族→民,其中“义”字是繁体) 4、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29页[自我测评]以及93——95页“单项选择”7、8、9、11题(必做题),“读图说史”题(选做题) 5、提醒学生预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