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  洋务运动教学目标 
| 基础知识 | 了    解 |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  
| 掌    握 |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  
|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 综合理解 | 本单元标题“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  
| 讨论分析 | 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  
| 情感态度价值 观 | 辩证态度 | 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  
| 思想意识 | 我们批判清政府祸国殃民的行径,对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 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 联军名称 | 侵略国 | 占领年代 | 清朝帝、后 |  
| 英法联军 | 英、法 | 1860年 | 咸丰、慈禧 |  
| 八国联军 | 英、法、俄、美等 | 1900年 | 光绪、慈禧 |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洋务运动期间制造的军舰性能,教师指出: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烧了圆明园后,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平远号军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 地名 | 安庆 | 上海 | 上海 | 武昌 | 汉阳 | 福州 |  
| 工业名 | 内军械所 | 江南制造总局 | 轮船招商局 | 湖北织布局 | 铁厂 | 船政局 |  
| 人名 | 曾国藩 | 曾国藩、李鸿章 | 李鸿章 | 张之洞 | 张之洞 | 左宗棠 |  
| 类别 | 军事 | 军事 | 民用 | 民用 | 民用 | 军事 |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它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 曾国藩 | 李鸿章 | 张之洞 | 左宗棠 |  
|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 | 轮船招商局 | 汉阳铁厂 | 福州船政局 |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新学案22——23页[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4、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新学案93——95页的“选择题”1、2、3、13、14,自选“指点迷津”,“读史有感”进行练习。 5、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