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梅列区中考历史试题抽样分析报告
【字体: 】   【时间:2015/6/18】  【作者:fjsmzwl】  【关 闭】  【打 印
2006年三明市梅列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历史试题抽样分析报告
张文烈 杨力锋
去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中考改革总体思路,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单独命题,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据此,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要运用开卷考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依据课标,侧重人文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加大主观题的比重,题目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试题难易适中、答案开放等等。
我区今年中考历史成绩较之前两年又有明显进步,总体统计数据如下:
(表1)
考生总数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1701
151226
88.9
95%
84%
100
10
根据我区考生的成绩进行分析,2006年福建省三明市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卷基本符合上级的命题要求,而且在“以学带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从学生答题质量分析,今年具有下列可喜现象:
基础知识较落实,重点知识能认真掌握。此次考查的基本上属于教材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学生较为熟悉,答题正确率较高。
解题方法正确,完成情况较好。大多数学生能采取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操作——基本能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信息来解答问题,大部分同学能认真的按质按量完成答卷任务。
答案较准确又丰富多样。第26题材料解析题的第(3)小题“请举出孔子的一句教育名言。说说它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第27题的第(3)小题“从这位科学家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能从多角度阐述,学生的答案更是多种多样,举不胜举。
历史学科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在历史知识运用的能力、识别历史插图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均有相当的表现。
从材料解析题的得分情况和问题的表述情况看,阅读材料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今年全区80分以上占84%,其中得100分(满分)的有83人,这表明我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正在迈出可喜的步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区的新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试卷结构分析
总体来说,考试内容以中国近代史部分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中国古代史所占比例较小,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所占比例最小。
(一)卷面知识点分布特点
1.与时政、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如中华传统文化、红军长征、世界古代文明、科技革命成就等。
2.专题知识、反映历史线索的主干知识——如中国近代化探索、二次大战等。
3.中外史交汇点——如二战的德、日法西斯暴行等。
(二)题型特点
1.主客观题型分值比例不变
仍有单项选择题、改错辨析题、材料解析题、综合题四大类。与前两届中考相比,各题型所占分值比例稳定不变。
2.题型略有所变化
选择题将生动的历史图表、图片或材料运用到题目中(第11、17、18题),增大了知识点容量,突出考查基础,既提高合格率,又激发学生思维。这种题型的导向意义在于指导教学,即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教会学生不断积累知识。
把原来的5道改错题减为4道,另设一道辨析题(第25题),要求学生不但要指出错处,还要说明理由。此类题型形式生动活泼,考查了学生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材料解析题花样翻新,有情景说明,也有史料释义,还有依托材料进行思考和建言的题目(第26、27题)。这类题型的命题立意呈主观化、开放性特点,考查了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
“综合题”实际上从问答题演变而来,有据图定向设问(第28题)也有制作卡片的实践活动(第29题),具有考查综合能力的功能。
综上而言,这份历史试卷的题型已经打破了传统题型的固定模式,呈现出不同题型的互融性、灵活性、多样性,较好地服务于我市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特点分析
(一)客观题(选择题)
角度新颖,贴近学生认知,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时代性、科学性特点。题干和选项所设置的情境,或是取材于时政,或是取材于文献资料、名人名言、诗句歌词等,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引申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识记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查。这样的情境设置可称为“题引”。“题引”的设置,既体现了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带考”的人文思想,又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反映了历史学科注重史料、史实,讲究科学性的特点。
1.用文献资料、评论、图表资料等材料命题,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5、7、11、17、18题)
2.以时政或“周年”问题切入题干。该类试题时代感强,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能力。(第10题)
3.以假设方式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这类“题引”有利于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进而考查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该命题方式有创意,体现了课改命题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中考历史考试选择题命题的发展趋向。(第20题)
4.以较为详细的文字介绍切入题干,起到了“以学带考”的作用,体现了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重视和对史实的重视,对改变过去重结论轻史实、重教法轻学法的教学有一定的冲击力。同时也符合选择题的特点(即客观性,突出对基础的考查),避免了过去选择题考查机械记忆的缺陷,符合课改要求。这类题有助于指导教学,避免老师陷入直接灌输、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恶圈,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和理解,而不是单纯强调识记大量的结论性知识。(第18题)
5.对多个知识点因果关系的理解进行考查。这符合课标要求,既注意因果关系,也注重知识点的其他联系,有效地强化了分析能力的培养。(第11题)
所有20道选择题的选项都能从比较的角度切入,这是对常规选择题的创新,使得选择题也呈现出了综合性的特点。
(二)主观题
内容开放,具有活动性、实践性、运用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特点。
1.设问开放、答案开放、评价开放。
开放性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就具体表现而言,一种是要求知识的开放性,如第26题(3)前一问:“请举出孔子的一句教育名言”。答案可以来自历史教材,也可以来自语文教材、课外读物等。
另一种是对能力、情感、价值观考查的开放性,命题思路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延伸,并加以训练,要求谈启示(认识、感想和看法)等,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考查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第26题(3)后一问:“说说它(指孔子的教育名言)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又如第27题(3):“从这位科学家(指爱迪生)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试题体现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运用性,取材于学生常用的活动形式。
如第29题,要求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进行梳理,制作读书卡片。该题考查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既要拥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史论结合的能力等。
3.试题有高度的综合性。
首先,突出知识的综合考查方面。例如,第28题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专题知识切入题干,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能力。该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变换角度,整合知识,创设专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其次,突出能力的综合考查。除了论从史出能力、实践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外,今年中考历史试题还创造性地考查到了如下一些学习能力。
一是考查准确地获取信息、概括信息、重组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如第28题(1),要求学生根据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4幅图片,分别写出他们所参加或领导的近代化探索事件名称。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观察分析图片所给信息,然后比对教材目录和章节标题,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点,进行信息的筛选、内容的整合,写出正确答案。
二是考查评述历史的能力。如第28题(2);“有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探索事件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要求学生正确评述辛亥革命,不但要注意知识点间的因果联系、时序性,还要用历史的语言科学地、客观地、发展地、辨证地评述。学会评述历史是课标要求的一项重要能力,此类题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是考察学习方法。例如第29题要求学生制作卡片,就是指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知识分类的学习方法,就是“摘抄学习法”的运用。
四是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第26题需要用到语文学科的古文知识,第27题需要用到物理学科的电学知识等
五是考查思维能力。有些试题体现出求异、逆向思维的命题特点,如第27题(1)后一问:“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假如没有电灯将是一幅什么景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想象历史情境,新颖生动。
三、尚须改进的“软肋”
然而,这两年历史中考试卷的题目也存在着 “软肋”。
(一)区分度稍显不足
请看笔者根据180名考生的历史成绩,统计出来的数据(试卷袋号8013、8057、8072、8079、8087、8089):
(表2.1)
项 目 单项选择 改 错 材料分析 问 答 总 分
  6622 3326 3432 2863 16245
平均分 37 18 19 16 90
最高分 40 20 20 20 100
最低分 16 3 7 1 27
及格率 96% 96% 99% 87% 96%
优秀率 87% 88% 88% 52% 81%
 
表中计算规则:≥60%为及格,≥85%为优秀。
(表2.2)
项          目 单项选择 (识图)改错 材料分析 综合(问答) 总 分
及格率 2004 68% 57% 22% 24% 49%
2005 99% 96% 76% 87% 95%
2006 96% 96% 99% 87% 96%
 
 (表2.3)
  项        目 单 项 选 择 改 错 材 料 分 析 问  答 总  分
前50名 平均分 39.8 19.9 20 19.1 98.9
得分率 99.5% 99.5% 100% 95.5% 98.9%
后50名 平均分 31.1 15.8 17.1 11.5 75.5
得分率 77.5% 80.0% 85.0% 55.0% 76.0%
难  度 0.85 0.90 0.93 0.75 0.87
 区分度 0.12 0.19 0.15 0.41 0.23
 标准差         12.09
 
  A.总分前50名的学生为高分组,总分后50名的学生为低分组;
  B.算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平均分m高、m低;
  C.难度=( H高+H低)/2;其中
    H高(高分组得分率)=m高/该项总分;
    H低(低分组得分率)= m低/该项总分;
  D.区分度的计算公式是X=H高- H低,其中X代表区分度值
  E.标准差是用Excel函数STDEVP求出来的。
表2.3中,标准差12.09反映了这次考试成绩的离散程度基本上处于正常范围内;难度值0.87比去年的0.82又有所降低;但是区分度不很乐观——
总分的区分度0.23,基本上符合水平测试的要求;
综合题区分度0.41,大于0.3,说明它们能够很好地区分出学生水平;
改错辨析题区分度0.19,正好处于适宜范围的下限;
有些单项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之间依然属于“直问直达式”,造成这种题型的区分度只有0.12,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尤其是材料解析题0.15的区分度明显偏低,这不利于发挥主观题的选拔功能,需要做出较大改进。
(二)学生答卷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仍然反映出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学习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
1.审题不认真。
一种情况是没有审准题目,对问题的提示和要求判断失误,例如第6题“长征中红军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题目的提示是“自然环境”,有的学生回答的选项却不是这方面的。
另一种情况是对改错题的句子没有认真推敲,例如第22小题的“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有的同学改“2006”为“2007”而没考虑其现实性。
2.文字书写不规范。
部分学生平时书写马虎,造成字迹模糊,错别字不少。例如“杨虎城”写成“扬虎成”;“汽车”写成“气车”;“因材施教”写成“因才实教”。
二是学习态度方面的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平时对历史学科学习不重视,对教材的内容根本不熟悉,没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各校几乎都有学生只能得到可怜的10分。
三是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
1.重点知识需要进一步落实到位。例如科举制、三次科技革命、近代化探索事件、二战的史实等等,这些属于重点专题性质的题目,得分率都不够高。
2.部分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不强,无法准确理解图意。这反映出学生的记忆能力、查阅教材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仍应引起各校足够的重视。
四、对教学的建议
中考命题是考试评价改革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平时的教学直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成功的考试评价会促进课改教学,反之,那些滞后于课改思想的考试评价则会成为制约课改的瓶颈。因此,面对课改教学评价的发展,老师不要局限于眼前的中考试题,要有前瞻性,精讲多练,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课改教学质量,推动考试评价朝更合理、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改教学理念,努力提高科学理论素养和人文知识素养
2006年我市课改区中考试题的突出特点体现在“人文性、科学性、探究性、活动性”四个方面。
基于此,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与巩固,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丰富、更新知识,开放思想,努力向专家型教师靠拢,不能仅凭经验按部就班的组织教学,重复教材。
现在的中考试题不再像以往那样,材料仅仅取自教材,而是广泛选取新材料,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还会反映一些新的史学观点。因此,面对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科学理论素养和人文知识素养。知识量不够、思想观念落后,是不可能命制出创新题来训练学生的。丰富的知识和崭新的观念,将有助于我们打破惯性思维,引领学生发展创造性能力。
(二)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
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
首先要阅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
其次要阅读教材,训练学生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抓住关键的知识概念,分清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包含着哪些原因、条件;哪些是过程,过程中包含着什么时间、哪些人物、哪些文件;哪些是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
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如果与旧知识能够直接联系起来,就更加需要进行比较,以便通过“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链”。
阅读教材还要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文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前面讲到选择题中有大量的陈述性文字(一些细节知识或史料)及其由此切入题干的命题方法,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只重结论(或观点)而忽视史实、过程的现象。
另外,区分每课中的观点叙述和史实叙述也很重要。对于观点,要学会辨析,而不是死记。学会用发展的、客观的、辨证的方法去理解分析。例如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对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历史概念,提醒他们抓住“新”字突破难点——所谓民主主义革命指的是中国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这些斗争的主力军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当无产阶级成为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以后,民主主义革命就从“旧”的阶段进入“新”的阶段了。正因为五四运动后半段,工人阶级成了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所以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学会构建知识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进行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进行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例如,对每课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或条件、原因、导火线等)、经过(或过程、内容、措施等)、结果和评价(或意义、作用、影响、性质等)三个方面进行整合。这就是说,要让学生领会历史教材的行文规律。一般来说,凡是背景(或条件、原因、导火线等),位置在前;凡是经过(或过程、内容、措施等),位置居中;凡是结果和评价(或意义、作用、影响、性质等),位置居后。掌握了这个规律后,查找教材的速度就大大提高了。
同理可证,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相关知识,也会大大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3、学会拓宽知识面
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
例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必须运用地理知识来理解:欧元在加入欧盟的国家是可以通用的、长征途中自然环境十分险恶等;
至于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可以对历史事件或概念进行准确合理的表述,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如,评价五四运动,既可以说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可以说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还可以说它使中国从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等。
4、学会积累知识
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之后才谈得上灵活运用。
从选择题看,学生出错最多的是第3题(回族形成于元朝)和第15题(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许多考生选错,说明基础不牢固。
有的老师谈到开卷考试时说,对基础知识“不去死记”,“但要活记”,是很有道理的。笔者认为复习考试大纲的知识点,要在理解运用中记住,即要先整理知识结构,理顺历史发展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到思路清晰、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
死记确实是无意义的复习,真正把课改教学落到实处,是根本不需要单纯地记忆知识的。因为在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的课改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就自然地活化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中了。
5、学会运用知识
如前所述,教师不但要生动地讲述历史,用历史知识去分析时政和现实生活现象,努力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范例,而且要自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学生通过活动课来学会运用知识、完成知识迁移,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飞跃,完全符合他们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特别有益于提高能力。
(三)加强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
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整理出单元知识结构;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国受屈辱史、抗争史、科技革命专题等;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比如三农专题、改革史专题、思想解放专题等。在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探寻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
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应试经验。
订正以前的错题也很重要。应该要求学生在临考前安排足够的时间,将复习阶段做过的题目找出,看看自己最容易做错什么题目,哪些知识点还没有巩固,这个时候复习这些遗缺是最有效的,看两三遍基本就可以记牢了。
写到这里,笔者觉得“三”果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我区的第三次历史中考成绩果然“更上一层楼”了。而今新学期刚刚开始,胡锦涛总书记刚刚对教育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教育部对中小学工作刚刚做出新的规定,这一切都预示着教育领域一波新的改革浪潮正在酝酿之中,但愿大家都跟得上伟大的时代潮流!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08-2013 Www.Xiao5u.Com All Right Reaserved. 史海撷珠网站 拥有所有版权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高岩新村46幢 联系电话:13507591312 QQ:328190092 闽ICP备11018273号-1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