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改变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初步尝试(张文烈)
【字体: 】   【时间:2015/6/28】  【作者:fjsmzwl】  【关 闭】  【打 印

改变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初步尝试

——历史课程“按组活动”教学模式实验报告(一)张文烈

    学生上历史课按“小组”进行活动的教学模式,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将得到充分的施展,学生的品德、意志和学习行为也将有很大的提高。

一、历史教学“按组活动”模式的产生

    以往的历史教学可贵之处是讲的系统完整,课时容量大。老师主要以讲为主,学生多是被动地参与,课堂秩序貌似“安静”,其实许多学生心不在焉(因为历史科不在中考之列)。即使个别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肯花时间去读,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束缚下,也多是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重知识传授,又过分依赖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已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的主阵地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在开学第一周就上了一节“课改实验课”,其目的在于探索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师生有效互动的新教法。承蒙学校领导、同事同行、学生家长、新闻媒体的重视和关心,亲临课堂调研、指导,给予热情的鼓励,还提出宝贵的意见,反响不小。为了“趁热打铁”,以回报志同道合者,本人对实验课以及开学以来已上过的课程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和反思。

二、什么是“按组活动”教学模式

    按照座位邻近的组合方式,把课堂里的学生分解成若干学习单位,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评价,如此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就叫“按组活动”模式。
   “按组活动”教学是探究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组内成员成了直接交流的对象,有利于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竞争,有利于学习资源共享、成果交流。
   “按组活动”方式讲究的是“先学后导”。课堂教学从学生自学开始,然后由教师因势利导、设置问题,学生则在信息加工、讨论取舍、归纳整理等过程中获得新知,增强能力,完成情感体验和品德升华。
    在这种探究中,先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接着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指导和适时的评价、鼓励,组织学生巩固所了解、掌握的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一些问题。我把“自学——反馈——点拨——致用”这几个教学环节的进程及其总和,称作“按组活动”教学模式。

三、“按组活动”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按组活动”教学模式是合作式学习和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探究知识、培养能力上两者兼顾。课堂上学生不用改变班级座位,就可以组成小组。学生先自学,而后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课文知识,讲补充材料,教师引导着学生讲,看似很“乱”,但传统的观念被抛弃,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变过去的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依据教材、主动搜集资料,编写历史导游讲解词、编写历史小故事和小品表演,等等,这种探究性学习过程,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只是在学生自学、自讲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观念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是创新教育的自然。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合作教育学认为,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学生乐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要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而这一点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与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鼓励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组活动”教学模式集“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一体,形成了以下四个特点:

1、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以“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从多方面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学习的实践性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学生自觉地搜集、整理材料,并进行加工(如手画导游图等)。

3、学习的开放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些学生所找的资料大大超出课本,学生通过筛选、整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的超前性

    学生依据课本提供的信息,并能借助搜集来的知识、汇集整理成资料,是对教材内容合理的拓展,从而丰富课本的内容,实现了教学的超前性。
    这四个特点完全适应初中学段13—15岁学生的心理特征。这一年龄组的学生争强好胜,恰当地分组使他们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协作组内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帮助,在小组之间的竞争中,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成果的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这正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所要求达到的培养目标。

四、实施历史“按组活动”教学模式应遵循的规律

    该课题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成功。
    实施“按组活动”教学模式应做到:
    一个原则:分组+预习
    两个落实:①双基知识②能力培养
    四个要求:①热爱学生②坚持激励机制③及时性评价到位④严格管理

1、教学原则:预习+分组

    预习:课前教师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预习某课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此过程可查阅课本,翻阅资料、走访专家、上网查询,通过自选方式找到与课题相关的知识。主动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参与、发展的余地,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分组:一般将班内的学生分成12——13个小组,组内成员学习成绩有好有差,有男有女,性格有外向有内向,能力有大有小,形成异质小组。课堂教学点由一个活动点变成十多个活动点,对每个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增加到原来的十几倍,积极参与活动的人数增加了,另外也产生了十来个活动骨干力量,对小组内学习困难的学生切实有效地进行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2、教学落实:①落实双基知识②落实能力培养

   ①落实双基知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按组活动”的课堂上,教师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归纳,让学生了解、理解或掌握知识;通过让学生分析教材,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基本技能),也强化了记忆、落实了双基,使课堂效益大大提高。
   ②落实能力培养: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资料,经过筛选、整理,完成了历史习作,增强了编辑能力、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教学要求:①热爱学生②坚持激励机制③及时性评价到位④严格管理

  ①热爱学生:教师必须面向所有的学生并给予关注,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②坚持激励机制,多找学生“亮”点:课堂上小组得分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踊跃答题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给了学生强烈的信号,要想得分获胜,需要小组内的合作。这就使小组内的交往加深,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强。
  ③及时性评价,要有的放矢:课堂上,学生反馈问题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要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充满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会学习的潜能。
  ④严格管理,及时引导:“按组活动”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需要教师及时调控、收放有度,才能保证课堂气氛热烈有序。
    从学生主体认识的特点出发,“按组活动”教学法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切磋,共同提高。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由学习小组来完成,教师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消除了过去作为“主导”,与学生并存的“主体”相对立的尴尬。教师也由此使自己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教学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五、“按组活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诸环节

    尊重教材,又不完全依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控制、操作好整个教学过程,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做到因材施教;既满足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要求,又调动了学生课后延伸知识的积极性。

2、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要能凭借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恰当的威严征服学生,凭借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亲和力、豁达的人生观吸引学生。还要求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使课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当好“导演”,让每一个“演员”(学生),都表演的淋漓尽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在历史“按组活动”教学模式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课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采用讲故事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直观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的能力和善于积累知识、联系知识的习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师要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除了必须结合教材设置好问题,搜集好资料,作好课前准备之外,还应拟定计划,安排学生结合《三明历史》教材,调查乡土历史遗迹、遗物等状况,撰写调查报告或历史小论文,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洞察力,拓展历史教学的开放性。

六、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说明

1、更新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教师由原来长期形成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现代新教学理念的“按组活动”教学模式,有些习惯难以很快地转变过来。例如,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期有冲突时,不是因势利导,而是急于纠正;某些问题的设计,还带有“验证教学”的色彩等等。
    “按组活动”的备课,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学生,还要预测课堂的突发性现象,比原来的备课量大了许多,老教师的体力、精力确实难以适应。
    一部分家长依然指望孩子顺利升入重点高中学习,担心学生被历史学科“分了神”,“占用太多时间”,对历史课的新上法不支持甚至泼冷水。

2、现代教学媒体建设相对滞后

    历史“按组活动”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教师只用一支粉笔+黑板就可以上出高质量的课。如果有现代教学媒体,既可以展示教学思路(用多媒体放录像、材料等),又可以展示学生制作的资料(解说词、导游图等),还便于交流与相互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校多媒体教室只有两间,其中能够方便地使用随身麦克风的只有一间,满足不了“按组活动”教学模式的“硬件需求”。

3、教学中“放”与“收”的问题

    历史“按组活动”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受课堂45分钟的制约,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又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收”、“放”有度,才能避免“拖课”。

4、是否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

    有人问,历史“按组活动”预习需要多少时间,每科都这样预习,学生的负担重不重?
    “按组活动”的课没有预习就上不好,没有一定的预习“量”也上不出高质量的“按组活动”课。但是,每位学生在预习中搜集的资料,只是很小的分量(是1—2方面的问题),用时约20分钟左右,小组合作形成的专题资料就成为比较大的分量,全班学生合起来预习知识的“总量”就更大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交流和资源共享。因此,每位学生用20分钟的自我预习所换取的知识量,是其原有知识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他们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实际上减轻了许多。
    “按组活动”教学模式实验的成功体验是: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各类学生的学习效益、学习质量,开拓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想象和动手实践的空间,充分地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而这一切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总之,“按组活动”教学模式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实验中已经遇到许多难题,有的已解决,有的还有待探索。我渴望着得到继续前进的强大推动力。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08-2013 Www.Xiao5u.Com All Right Reaserved. 史海撷珠网站 拥有所有版权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高岩新村46幢 联系电话:13507591312 QQ:328190092 闽ICP备11018273号-1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