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开发家庭课程资源“三部曲”(汤榕冰)
【字体: 】   【时间:2015/6/28】  【作者:fjsmzwl】  【关 闭】  【打 印

开发家庭课程资源“三部曲”

汤榕冰
        过去区分历史教学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你“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总让人觉得“古”与“今”之间似乎有着深深的鸿沟。而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又让人觉得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上历史课就是听故事来了。要是老师正儿八经地向学生讲解历史,反而让人觉得其内容距今年代越久远越难以理解。于是,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下,历史课就显得太抽象太深奥,其内容越“古”,距离生活实际就越远,实用价值也就越低。再加上我们这里,课改以前没把历史科列为中考科目,历史科长期处于“副科”地位,那些自身经历过应试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家长,对子女的历史科学习不重视,就是很自然、很普遍的现象了。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正在形成,上述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在这一波大潮的洗礼中,得到更新。
        经过课改实验,我们觉得事关应试教育模式的核心问题(评价制度)尚未真正触及,要想扭转整个社会和学生家长轻视历史科的局面,尚需假以时日。因此,我们主要倚仗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执行历史新课程标准方面尽力而为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所介绍的“开发家庭课程资源‘三部曲’”,就是这些探索活动的阶段性侧影写照。

一、走出历史课程资源的认识误区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从历史学科来讲,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家庭课程资源就是一种校外的资源);按其性质,既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获得它们的途径是多元化的。
        课程资源虽然是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概念,但是我们对它的利用却并不陌生,因为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只不过,原来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十分有限的。过去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我们简单地将历史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就是课程资源的全部,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偏重于严肃的历史学科知识资源,而忽略了乡土和社区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家谱、老照片等);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迅速转变观念,加以研究解决。
        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最近香港商务印书馆对香港地区的历史教育也作了一次书面普查,发现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的程度,与大陆差不多,比例高达80%以上。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何以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究其原因,如教学方法的滞后,考试评价的制约等等,因素很多。但是就事而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应归咎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单调乏味。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或者至多加上几幅历史挂图而已。在这样狭隘的课程资源观的支配下,历史课被学生看成“死背”而无趣的科目也就顺理成章了。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即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进行选择和解释,并在心目中重建历史的能力。历史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结论,除教科书外,还应学会广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课程资源。由于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显著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可见,只有随着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历史教学过程才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二、借鉴外国同行的先进经验

        近20年来,英国在历史教学理念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变革,就是认识到“历史科的中心是在于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或过程的理解”,学生不应只学习过去实际上发生了怎样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知识。从历史教师的角度来说,历史教学必须注重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去认识真正的历史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惟有透过运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实际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与方法。
        英国历史教学改革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有这样一种取向,即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此外,由于新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今后历史教师也将要经常参与地方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它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历史课程资源的支持,此其一。其二,历史新课程突出体现了发展性的精神。所谓“发展性”,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业发展留下较大的空间。我国新历史课程标准为此采取的是“保底不封顶”的策略,允许历史教学可以适当超标。这样,历史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新课程,就需要努力挖掘各种课程资源。比如,历史课可以适当拓宽知识范围,随时穿插一些“乡土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许多乡土史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亟待历史教师去搜寻和整理。再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也离不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了。

三、举办“走进历史”展览会

        新教材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课”,是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的。这种安排是试图消除历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的隔阂或对立,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学习的精神。我们历史教研组决定在2002年度的本校科技文体周举办“走进历史”展览会,就是一次开发家庭课程资源的尝试。因为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文化素质比较好的家庭,有的家长见多识广,参观过不少名胜古迹,带回了精美的旅游纪念品;有的家长情趣高雅,喜欢集邮和收藏文物等。这种基本估计,在初一的“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中,得到了证实。但是,各班自己办展览时,展品数量不多,质量难以保证,课改效果未能尽如人意。所以,集中全组力量,办一个比较象样的展览会便摆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
        我们先向学生征集展品,统一设计“展品说明”的格式,打印出来,分发给应征的学生去填写(附图1)。我们另外设计了“展品评分表”,请各校前来参观的历史老师根据展品的历史参考价值评分,并及时统分发奖。我们还设计了“走进历史展览会”招贴画,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附图2)。在场地布置方面,我们根据生物实验室的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安放展品,取得较好效果。
展出那一天,各班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鱼贯而入,秩序井然。他们满怀喜悦地欣赏着自己收集来的展品。里面有《清明上河图》、秦兵马俑、“马踏飞燕”、青铜尊、铜车马、景泰蓝等文物的仿制品;有古今钱币、邮票、文革前的票证、毛主席像章等家藏文物;有画报、词典、鲁迅手稿等印刷品;还有藏族的平安护身符和女性首饰等。其中藏族学生的展品说明是:
        每当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藏族妇女都要佩带各种首饰。这一套饰物,几乎是每一位藏族妇女必备用品。其中有项链、手链、首饰盒等。从白银、玛瑙等材料来看,可见它们的珍贵;从制作的精巧程度来看,可见藏族手工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99级藏班 次仁曲宗)
        这是来自雪域高原布达拉宫的纪念珍品,带着浓厚的藏族风情。壮丽辉煌的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突起的红山之上,相传,虔诚的佛教徒们认为它可与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普陀罗山媲美,就把它比作第二个殊胜的普陀山,藏语的音译为“布达拉”。布达拉宫依山而建,由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组成,内部殿堂繁多,结构复杂;外观巍峨耸峙,气势磅礴。宫内拥有大量雕塑、壁画、经书,还有皇帝敕封历代达赖的金印金册,堪称为一座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宝库。布达拉宫是藏族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也是藏汉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99级藏班  强巴欧珠)
        参观过后,学生们兴奋地说:“原来我们认为历史是很模糊的,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现在,我们才知道历史是这么具体,这么生动,这么富有魅力。”
        当初一(1)班的刘凯同学回答电视台记者的采访问题时,说出了另一番感受:“我在家里找到了这几枚古钱币参展,懂得了怎样动手收集文物,不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还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训:收集文物不仅仅为了好玩,还要进一步去探究它的来历,才能提升它的价值。”原来,他送展的钱币中,有一枚形似大刀,引起了电视台记者的极大兴趣。可惜,刘凯却说不清该币的来历,心中难免怏怏。
        同样是送钱币参展的初一(7)班许泽宇同学,还专门打印出一份小论文式的展品说明《古钱币的有关知识》,介绍了判断古钱币收藏价值的标准,显示出相当渊博的历史知识。原文如下:
        古钱币市场价格相差很大,有些虽然年代久远,如秦半两、汉五铢等,但出土数量多,所以价格低廉。那么,哪些古钱币真有价值,值得收藏呢?
刀币、布币 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的刀、布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末的“宣统通宝”,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贵。
        短命政权钱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 它们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国,“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已属国家一级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币铸量少,且流通使用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贵,被钱币收藏爱好者视为珍品。
        存世数量少的钱 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有“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另外,现仅发现一枚的南唐“大齐通宝”及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辽墓中出土的“大康六年”纪念铜币,都是稀世珍品。
        金、银钱币 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文化价值高的钱币 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宋代的一对钱,篆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
        在此,我向大家展出的铜币大都是明清两朝铸造的。
        初三(6)班郭肇嵌同学的展品是一幅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印刷品)》,也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当老师问他这幅画的来历时,他说这是家长去河南旅游时带回来的。“由于它太长了,平时在家中无法悬挂,只能卷起来收藏着。这次能把它展现给大家观赏,家长很高兴,我也从中加深了对于宋朝历史的印象。”郭肇嵌同学如是说。他的展品说明是: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至于兄弟学校前来参观的历史老师们更是赞不绝口,他们羡慕地说:“你们列东中学的学生素质就是高。在我们三明的初中当中,恐怕只有你们才办得出这种水平的展览会。”
        这次尝试使我们体会到家庭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家庭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总之,我们这次举办“走进历史”展览会的尝试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和学生家庭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准备一年一届举办下去,并不断完善提高起来,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附图1]展品说明
[附图2]展览招贴画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08-2013 Www.Xiao5u.Com All Right Reaserved. 史海撷珠网站 拥有所有版权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高岩新村46幢 联系电话:13507591312 QQ:328190092 闽ICP备11018273号-1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