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张文烈)
【字体: 】   【时间:2015/6/28】  【作者:fjsmzwl】  【关 闭】  【打 印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比较研究方法

 张文烈

        在当前形势下,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尤其是江总书记发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的指示之后,国家教委根据江总书记的指示,制定了《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学历史学科成了“两史一情”的主渠道,使得中学历史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日显重要。因此。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刻不容缓的使命。本文仅就我们教学实践中体会最深刻的比较研究方法作些初步探讨。

一、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一)比较研究方法体现了当今世界方法论研究的新方向,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法新支柱

1.比较研究方法在现有历史教学法和当代世界新方法论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到目前为止,被大家公认的历史教学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读书法、参观法、练习法、问题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控制论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除了都有共同的教学规律支配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组织形式)来划分类别的。我们所说的比较研究方法,当然也要受共同的教学规律支配。但是,它除了反映历史教学过程的表现形式之外,还揭示了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模式。因而,比较研究方法相对于其它历史教学方法来说,是范畴更大的新课题,也是外延更广的新概念。

        从方法论的整个发展趋势来看,比较研究方法又与系统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并列为当代世界方法论中最流行的三个新概念、新课题。这三者体现了方法论研究的方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表现在它们各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概念。统一,表现在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常要用到系统分析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在进行系统分析或计量分析时,又离不开比较的途径。因而,把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时,必定会同时运用到系统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这就是我们选择比较研究方法作为历史教学法新支柱的理由。

2、比较研究法在学术界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所谓比较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异同,发现历史本质,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的史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希罗多德撰写《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以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对东西方文化的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早已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历史比较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比较学不但在欧美、日本、前苏联得到迅猛发展,而且在我国也呈现了中兴之势。1981年3月24日,周谷城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1983年8月,在长春召开了“中国首次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1984年12月,在上海召开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全国讨论会”等等。较早把这一研究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是历史高考命题组。80年代以来,历史高考试卷中的选择题份量和难度逐年加大。无论是“四选一”还是“四选 多”的题目,都要求学生具有熟练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能力,才能作出正确回答。问答题的跨度也越来越大,学生如果不能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去分析题目以确定答案内容,根本考不出好成绩。有鉴于此,已经有许多教坛前辈专门研究了比较研究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等问题。《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杂志,均发表了不少关于比较研究方法运用于历史教学实践的好文章,这就为建立中学历史教学比较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3、比较研究方法是中学历史课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可行之路

        从现代教学过程模式——“最优化教学”的组合要素来看,教学方法是其中唯一的可选择要素。其他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的类型、教师素质等五种要素是不可选择的。教学内容已由教学大纲规定,谁都无权任意更动;教学对象是由学校安排工作时定下来的,任课教师也无权选择;课的类型要受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制约,也不是任课教师可以随意确定的;只有教师素质从发展角度而言才是可变的。但在授课之时,教师素质这种“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注1)却是固定的。这是因为每位教师在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思维发展、组织教学、语言表达、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当进行某一个教学过程时,教师本身的素质不可能产生突变。因此,对教师个体来说,要想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最优化教学”的组合模式,可供其选择的要素,就只剩下教学方法了。这意味着教师个体的“最优化教学”,必须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来实现。由于比较研究方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所以相对于一般历史教学方法来说,它的优点更多,可挖掘的潜力更大。比较研究方法当是我们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可行之路。

(二)比较研究方法用于中学历史课的国情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1、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学历史学科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几乎囊括了其它学科所无法包含的知识和材料,并以独特的容量吸纳了其它学科的精华。从国家教委制定的《总体纲要》和《分学科纲要》来看,历史学科的内容几乎占了一半。因此,历史学科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时,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事例,说服力很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注2)。

2、国情教育要通过比较研究来进行

        按照柳斌等同志的说法,“国情就是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存在的那些既定的、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各种条件。”要想正确认识我们的国情,必须进行辩证思考,即“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运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只有这样做,“得出的结论才会科学一些、全面一些。”(注3)柳斌等同志在《国情教育读本.编者的话》中又说:“根据国家教委的统一安排,我们为初中学生编写了这本《国情教育读本》。其中介绍了初中生应该知道的一些基本的国情知识,还试图提供一些正确认识国情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明确指出了比较研究方法在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用比较研究方法找到的,把比较研究方法传授给下一代,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位历史教师都懂得,从秦的建立,经过西汉的文景之治和东汉的光武中兴,直到黄巾大起义;从隋的建立,经过唐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到唐末农民战争,这两个兴替过程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没有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周期律的支配,好像老是重复着改朝换代的怪圈。但是,只要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就能看出这不是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封建社会和其他任何阶级社会一样,当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阻碍时(这种阻碍往往表现为吏治的腐败),必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乱或农民战争。利用这种时机而上台的统治者,如能接受教训,改革吏治,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以“顺民心”,他们的统治就会长久一些,反之就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已。因而,从根本上说,是人民推动了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封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毕竟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反人民的倾向是绝对的,“顺民心”的倾向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他们的统治自然跳不出“兴勃亡忽律”的支配。联系新中国的历史与之比较,就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国家主权归于全体人民所有,政府官员和各级领导人也是人民的组成部分,与以往任何一个统治集团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发生过严重的失误,但跟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失误毕竟只是支流而已。况且每次失误之后,党和政府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拨乱反正,紧接着又大踏步前进了。与旧中国改朝换代“螺旋式发展趋势”相比,新中国的发展趋势则呈现了“几何级、波浪式递进”的特征,两者不可同日而语。40年代,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看到那里一片兴旺发达、生机勃勃的景象,既深受鼓舞,又隐隐感到忧虑,担心中国共产党也跳不出“兴勃亡忽律”的支配。毛泽东却满怀信心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找到的。

        每位历史教师还知道,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抗争和艰难曲折的探索,有的起义、有的改良、有的革命,都接二连三地失败了。面临着“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并没有停止抗争和探索。只不过由于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水平不同,结果大相径庭罢了。梁启超迷了路,从一个“中华民族劣根性论”者,变为“国粹论”者,主张用中国封建文化去挽救西方“文明灭绝”的危机;孙中山彷徨了,他发动的两次护法战争都失败了,军阀尚未打倒,自家后院却接连起火,他只能无奈地感慨:“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注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曲折中成功了,他们找到了马列主义,并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 政策,终于完成了前人未竟的事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这个探索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中国国情和外国国情、对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社会矛盾诸因素进行比较研究、选择道路的过程。历史教师应当把比较研究方法传授给下一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认识国情,自觉继承优良传统,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勇往直前。

二、比较方法的类型及其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例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尚未形成统一的固定模式。由于各人视角不同,提出划分比较类型的标准也五花八门。有的以构成历史内容的各种要素为标准,有的以历史发展的层次为标准,有的以研究手段为标准,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会副会长赵吉惠先生则以思维模式作为划分标准。我们认为赵先生的主张较为符合世纪之交的教改方向。众所周知,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而在知识传授、智能培养、思想教育这三大历史教学任务中,智能培养居于承前启后的核心地位。抓住了核心中的核心,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遵循着赵先生指引的方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自觉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宏观比较、微观比较这四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获益匪浅。

(一)纵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从时间观念出发,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例如,1899年,美帝国主义曾要求我国全境“门户开放”。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我们自己也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这两种开放的历史现象有何不同?很有必要指导学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开放形式、开放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弄清楚前后两种历史现象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在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帝国主义狡猾地染指中国的侵略政策;后者是在新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东方,第三世界团结反帝反霸反殖斗争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中国政府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学生在动眼看书、动脑思考、动手作业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形成了明辨是非的正确观点。

(二)横向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从空间角度出发,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当我们讲完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指导学生从领导阶级、革命主力、斗争对象、过程特征、结果作用、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比较英、法两国革命的共同点,从而得出下列结论——英、法两国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群众为主力军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两国革命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两国革命的结局,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都以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代替了封建主义的剥削方式等。学生形成上述历史概念以后,自然而然就能理解资本主义初期的规律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都要经历无数艰难曲折,但也都最终要战胜旧事物(指封建主义),取而代之。

(三)宏观比较

        所谓“宏观比较”,是指站在历史整体角度,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历史进行宏观比较的结晶。马克思曾经指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形式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注5)恩格斯也说过:“只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够的。对于发生在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和这些形式并存的那些形式,同样必须加以研究和比较。到目前为止,总的来说,只有马克思做过这种研究和比较。”(注6)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视历史比较研究方法。他们不但为历史比较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运用宏观比较方法进行了伟大的实践。今天,我们在高三历史总复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比较考察,就能帮助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系统地进行认识,辨别出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剥削方式存亡问题上,明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属于新生事物与旧事物之间斗争的范畴,把握住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个历史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东欧和苏联的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严重困难,使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前程产生了怀疑。这就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把有关史实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廓清迷雾,辨明方向。通过英、法资本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比较,可以有力地证明新生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经过多次反复辟斗争,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才完全取代封建制度。目前苏联虽然被“和平演变”了,但也只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暂时现象,属于新生事物成长过程中的个别反复阶段。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据新华社报道,俄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久加诺夫于1991年9月14日发表声明指出,无限期“暂停”俄共乃至苏共的活动是违宪行为。又据新华社当年9月20日报道,苏共和俄共中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派代表捷列霍夫对记者说,他们已经成立筹备委员会,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纲领派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共产党——“共产党人联盟”。种种迹象表明,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在重新聚集力量。他们必将认真地比较研究苏联70年来的得失与是非,重新扬起社会主义的风帆,在更为成熟的基础上向前迈进!

        苏联70年社会主义事业,被所谓的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断送了,而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全国城乡沸腾起来,出现了国民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此时,党中央领导集体既看到经济建设中的成就,也看到思想教育中的失误,敏锐地觉察到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存在着和平演变的危险。邓小平同志亲自提出四基本原则,防患未然,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政治保障,才能使新中国巍然屹立于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之中。可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是经过宏观比较之后才形成的,具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性。我们一定要在这条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四)微观比较

        所谓“微观比较”,是指不论从时间观念抑或空间观念出发,都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不同的特殊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微观比较虽然只能认识历史的个体和局部,但因它是历史宏观比较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不容忽视。例如,将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比,就是着眼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个特定的时间角度,对苏、美这两个不同的国家(空间角度)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

 项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原 因    
 目 的    
条 件    
农业畜牧业    
工业企业    
流通领域    
           
历 史 作 用    

        如上表所示,通过背景、措施、效果、特点等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之后,学生对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再接着进行抽象和概括,就可以看出这两者的本质区别了。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以农业的恢复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则是在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力图保持“自由企业”制度,从恢复信用开始,把中心放在工业的调整上,同时也压缩农业,提供就业,以便消除以产品过剩和严重失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三、使用比较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确定比较主题时,必须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

        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表现在历史内容包罗万象,百态纷呈,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可比题材俯拾皆是;统一性表现在“历史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才有“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之类的说法。“四人帮”正是利用这一点,歪曲“古为今用”的口号,大搞影射史学。他们借评法批儒批周公,把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的矛头指向周总理,至今令人不寒而栗。由此可见,没有可比因素或可比因素过少的不同历史概念之间是不能进行比较的。否则,轻者给人不伦不类、牵强附会的感觉,贻笑大方;重者就会培养出文痞之类的人物来,那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比较主题时,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认真筛选历史题材。对于那些完全相反而易引起误会的内容,决不相比;对于完全相同或过于雷同的内容,不必相比;只选那些具有某些共同点又有明显差异的内容相比。具体说来,凡属矛盾的正反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互相转化前后的性质、形似而实异的不同事物、各具特点又属同类的历史概念等等,都是可以比较的题材。

        中学历史教材是按照贯通古今的通史体例和年代顺序编写的,具有鲜明的系统性。通史体例的特点表现在以人物活动或历史事件为主线,包罗了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互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往往表现为互为因果。因而在确定比较专题时,必须着力探求历史的整体特征,掌握其整体过程和整体运动规律,弄清历史系统各内容之间以及各具体内容和历史整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系统性原则。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已采用的专题有下列几种:

1、对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活动、历史功过进行比较。如康熙帝和彼得一世、王充和范缜、老罗斯福和小罗斯福等等。

2、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原因、过程特征、结局、意义进行比较。如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明治维新、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等。

3、对阶级社会形态、典章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地主和日本领主、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三次科技革命等等。

4、对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疆域变迁等国情进行比较。如新航路与旧航路时期的商业中心、中国古代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清朝前后期的疆域、中国近现代史上七次反侵略战争等等。

(二)选用比较方法的类型时,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般说来,微观比较多用在导入新课或联系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时,纵向比较多用在中国史的讲授或外国国别史的复习时,横向比较多用在讲授世界史或复习中外历史的联系时,宏观比较多用在新课小结和各类复习课中。这四类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时,一般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从微观比较入手,经过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最后进行宏观比较。

        但是,本文所述四种比较类型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着。例如,比较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我国当前的对外开放方针时,从中国史的范畴来说,属于时间差异的纵向比较;从世界史的范畴来说,则属于地域差异的横向比较了;从整个比较程序来看,对于其中个别比较项目具体研究的过程,属于特定时空角度的微观比较;而综合各比较项的异同,得出结论的过程,则属于宏观比较了。因此,在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交错使用几种比较类型,不必拘于一格。

   (三)课堂教学的比较过程中,必须坚持趣味性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兴趣是青少年学生认识历史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共鸣的显著倾向,它使学生不断地接近、追求、探索和钻研自已心里所展示的方向,常能激起兴奋情绪,并且总是和创造性的欢乐紧密结合在一起。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对历史发生了兴趣,他就肯开动脑筋记忆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概念,理解历史规律。这时,兴趣就成了智力的风帆,又是划向知识海洋彼岸的船桨,转化成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所以说,趣味性是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教学,常是从新旧知识相联系开始,只需略经点拨,大多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这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是激起学生兴趣和自尊心的前提。只要我们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内容,设计出富有变化的教学过程,善于运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去弹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大脑中的网状结构处于最佳状态,就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疲劳,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集体,均由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组合而成。一个班级里的学生除了具有共性之外,每个人又有他自己的个性。从学生个体的心理来分析,各人对历史的兴趣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常常见到教师满怀激情地讲课时,有的学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有的学生却仅仅集中了注意力而已。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还应充分注意到因材施教。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你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能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胜于教师的东西。”(注7)我们认为托尔斯泰的忠告直至今天仍然有效,特别是在运用比较方法教学时,更要记住这个忠告!运用比较方法教学的历史课上,切不可由教师大包大揽地一灌到底,而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看书和做练习,因为有许多旧知识学生早已听过,多听难免腻烦,不如稍加点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则可利用这个机会巡视全班,辅导那些基础较差(一般也是对历史兴趣不浓)的学生,首先使他们在情感原理的作用下,端正学习态度,然后再辅之学习方法。对那些兴趣浓厚、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妨加点“菜”,最常见的办法是在全班共做题的基础之上,另加一些难度较大的提高题,让这些好学生“吃得饱”。提问也要分为三类,难的问题由优等生来答,中等的问题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答,容易的问题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来答。这样,在教师的鼓励和关怀下,程度不等的学生就都有机会发言,都可有所进步。

(四)课堂教学中,必须尽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图表符号等直观教具,

坚持直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的原则

        比较研究的思维过程十分复杂,对于那些习惯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实践思维的中学生来说,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一块“踏板”,帮助他们实现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的飞跃。这块“踏板”就是电化教学手段和兼具直观性、逻辑性的教具。我们用过的电化教学手段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电教设备等。我们用过的教具除了常规教学挂图之外,还自制了一些图像、地图、表格、纲要信号,有的制成投影片,有的制成幻灯片,有的制成活动式小黑板。

1、幻灯机主要用来放映各种图像。

        选用或制作对比强烈的幻灯片,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隋唐时期的文化》时,运用幻灯对比李白、杜甫两人头像的特征,学生脑海中就留下了一胖一瘦、一豪爽一忧郁的深刻印象,然后再出示预先抄好的李、杜诗句对照表,指定一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起来朗读,让其他学生细细品味,“诗仙”、“诗圣”的特点便不言自明了。讲到莫高窟的壁画时,也运用幻灯来对比我国“飞天”与西方“小天使”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画各用什么手段来表现飞行的状态,学生一下子就能指出“飞天”靠的是飘带,“小天使”靠的是翅膀。此时只要教师略加点拨,东方文化含蓄美的特点和西方文化直露美的特点就很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了。

2、投影仪主要用来放映纲要信号和简单的暗射地图。

        地图如《古代罗马》与《罗马帝国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与《1917年到1918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唐朝的疆域》与《清朝前期的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等;纲要信号如“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唐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等。(见以下附图1和附图2)

        使用暗射地图的好处在于既可以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地图和填图册当堂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以从整体上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疆域变化,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秦朝官制与唐朝官制两个纲要信号的对比,既能把枯燥的官制内容化为生动直观的图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记忆效率;又能通过学生据图复述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3、活动小黑板主要用于随堂制作纲要信号或图表。

        制作方法是按设计式样画好所需图形并填上文字符号后,另用厚纸或废弃的布黑板裁成小片,将提示性文字写上去,再用透明胶带粘盖在规定的部位,等讲授到或者提问到这些部位的内容时,才揭开它。例如,上述唐朝官制中的尚书省掌管执行政令的职责,就在粘盖它的小块上书写“执行政令”的字样。教师讲解到尚书省时,介绍完职责便可揭去小块,露出“尚书”二字。这种活动式小黑板图不但能为新课的讲授提供直观手段,而且也为巩固新课以及下一节课开始时的提问、练习、小测等环节提供了直观手段,使用价值较高。对于图形复杂的纲要信号来说,活动式小黑板所起的作用更为可观。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纲要信号:

        此图上半部揭示了法、英、美、日四国在战后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及其对外政策所引起的主要矛盾,下半部揭示了它们为调整相互关系而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这就使得“原因——过程——结果”的纵向思维模式直观化了。此图左半部揭示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地区建立统治秩序的情况,右半部则揭示了它们在中国和远东地区建立统治秩序的情况,这就把“西方——东方”的横向思维模式直观化了。最后指导学生把纵、横思维的结果综合起来,判断哪些国家是得益者,哪些国家是受害者,形成较完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历史概念,并从中抽象概括出该体系的本质特征:它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而形成的新的国际格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妥协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它们之间勾心斗角则是绝对的、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寿命长不了。

4、三用机主要用来播放与教学有关的音乐磁带,以便配合放映图像所用。

        例如,请学生朗诵李白、杜甫的诗句时,播放唐乐为他配乐;比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巴黎公社时,播放《马赛曲》与《国际歌》,配合投影放映丹敦、马拉、罗伯斯庇尔和鲍狄埃等人的画像,为学生创造浓烈的历史氛围,尽量减少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间接性以及比较研究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的困难。

(五)发挥比较法教学的优势,积极运用反馈原理,坚持巩固性原则

        所谓巩固性,是指历史的基础知识能在学生的脑海里保持住。其根本办法是重复思维,有重复才有巩固。但不能光靠单一的机械重复,而应进行理解发展的重复。我们总是先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加深第一次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小结、提问或小测,使学生的独立思维活动绵延不绝。就是在讲评学生对提问及作业和考试所做的答案时,也动用了比较法。我们不但指出学生错在什么地方,而且指导学生把错误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相比,找出错误原因。有一道选择题是这样的——

        在下列事件中,哪些属于无产阶级革命?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德国十一月革命   D、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此题标准答案是B和D,但有些同学把A和C也选进去了。我们便要求答对了的学生帮助答错了的学生,先从革命的领导阶级和革命的斗争对象两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考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俄国二月革命只反对一个沙皇政府,它的斗争对象明显不同于后三者,可以先排除答案A。接着再指导学生比较无产阶级在后面三次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有何不同,学生就会发现只有德国无产阶级把政权交给了艾伯特政府,从而排除答案C。这样指导学生掌握判断革命性质的方法,使他们不仅巩固了记忆,还获得了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作一车子鲜花,只有用绳子捆扎一下,鲜花才不会散落到回家的路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应当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实的‘权力感’”。我们把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教学的巩固环节中去,正好可为学生提供巩固知识的“绳子”和来自理智的“权力。”

        总之,比较研究以抽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则是人们从出生到成人的最高级思维。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地登上这个台阶,全靠教师的辛勤劳动了。为了确定可比性主题,必须重新组织教材,编写习题;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必须广泛搜集资料,制作教具等等,的确要花费大量精力,占用许多业余时间。但一想到“古代、近代、现代,过去、今天、未来,都属于我们历史教师用武之地的范围”,(注8)我们也就心甘情愿了。


注   释

1.引自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第132-133页。

2.引自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历史教材与教法》第16页。

3.引自军事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国情教育读本》第141页。

4.见《孙中山选集》第538页。

5.引自《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1页。

6.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64页。

7.见《对教师的一些建议》第338页。

8.见茅蔚然《中小学历史教学法》第131页。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08-2013 Www.Xiao5u.Com All Right Reaserved. 史海撷珠网站 拥有所有版权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高岩新村46幢 联系电话:13507591312 QQ:328190092 闽ICP备11018273号-1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