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介绍
【字体: 】   【时间:2015/8/18】  【作者:fjsmzwl】  【关 闭】  【打 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  
九年级下册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芮 信
 


        从2004年春季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下册将首先在各个实验区投入使用。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以下简称“本书”)与上册一样,也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它的指导思想、特点和体例等与上册大体相同,故不在此赘述。以下仅就其具体内容以及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本书的基本情况
 
        本书的基本情况反映在以下几个数字中:

        本书(指黑白版)共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2~3课,共有19课,外加4个活动课。本书正文部分只有117页,是人教版七至九年级历史教材中的最后一本,也是其中比较薄的一本。

        本书的最前面有37幅彩色或黑白插图,正文(含课文、“引导框”和“自由阅读卡”)中插有黑白图124幅及17幅地图。课文之后是“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和“附录”。
 
二、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以世界现代史的发展为主要线索,正如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的:“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本书按照新课标的安排,以单元为单位组成了8个专题。其中,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有3个单元,二战后的内容为5个单元。下面就按这些单元的先后顺序,一一加以介绍。
       (一)第一单元的题目为“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课标以两句话概括了这一单元,即“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出发,我们不难找出第1课的题目是“俄国十月革命”。本课分为两个目,第一目为“新时代的曙光”,是全课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老师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采取的措施以及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在小字部分简述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及其内容。第二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等。 
        出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考虑,总的来说,新课标教材的内容要比现行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的内容要少、要浅。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叙述了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了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放在小字部分)、苏联的成立及扩大。这部分内容要比九年义务教材简单得多。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讲述了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其中强调“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重工业”,这部分内容也比较简单。其次,阐述了关于“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这是新课标教材增加的内容。这里涉及了几个问题:(1)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教材的小字部分叙述了它在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特点。(3)形成的原因: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4)对它的评价:第一,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第二,这一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因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造成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5)在最后的小字部分对斯大林模式做了如下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以后对这一问题做延伸叙述的引子。
       (二)第二单元的标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包括3节课,叙述了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另外,还有一节活动课《老照片──图说法西斯暴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与九年义务教材大体相同。第一目“战后的‘新秩序’”主要讲述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联盟的成立。在小字部分叙述了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在山东的权益,但被列强拒绝,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情况。第二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讲述了华盛顿会议的情况,在小字部分简单介绍了《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之后,着重谈了有关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最后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含有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两部分的内容。第一目“‘繁荣’及其崩溃”先以美国为例,简述了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暂时繁荣的相对稳定时期,然后指出“这一‘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危机。”1929年,大危机爆发。然后,讲述了这次危机的三个特点(涉及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和人民群众在危机期间遭受的苦难。第二目“罗斯福新政”则以新政为例,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危机采取的第一种对策,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实行新政的目的,新政的中心措施以及新政取得的成效和它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包括三个目。第一目“纳粹政权的建立”以德国为例,说明面对大危机,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力图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扩张,寻找出路。
主要内容包括这次危机对德国的影响、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乘机崛起、纳粹党执政后借“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教材认为:希特勒的上台,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第二目“反犹狂潮”讲述了德国法西斯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这种迫害包括人格方面的、财产方面的,以及最后的被杀戮。第三目“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讲述了最早出现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和“轴心国”集团的建立。教材认为:“二二六兵变”后日本军部法西斯控制了政府,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是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本单元中的活动课《老照片--图说法西斯暴行》与本课内容有关,既可涉及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如迫害犹太人等,也可以涉及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2课,另加1课活动课。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分为2个目。第一目“慕尼黑阴谋”叙述了希特勒上台之后大肆扩军,先吞并了奥地利,然后通过慕尼黑协定,逐步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接着,教材对绥靖政策造成的影响做了分析,指出:“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有关绥靖政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理论性较强,是新增加的内容,如结合史实讲述,难度也不大。第二目“战争的爆发和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进攻,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接着,教材主要阐述了大战扩大进程中的几大事件,包括:1940年德军进攻欧洲西部,占领了法国等国家;德军飞机轰炸英国;意大利参战。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这一目教材以按时间顺序叙述为主,难度不大,可将一些历史故事(如敦刻尔克撤退、英国抵抗德军空袭、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等)穿插其间。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分为2个目。第一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包括的内容有:1942年1月26国《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的雅尔塔会议。对雅尔塔会议,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1)这次会议的积极方面,如决定在打败德国以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决定建立联合国等。(2)这次会议的消极方面,就是苏联提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其中包括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的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而美国背着中国政府答应了苏联的条件。这一做法严重地侵害了中国的主权。(3)由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二战期间的国际会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雅尔塔体制,对战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有关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可以放在这个目里讲,也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到下一目里讲。
        第二目“最后的胜利”的内容包括:大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及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后二者在小字部分或“自由阅读卡”中有介绍)、诺曼底登陆、德国战败投降;大战后期,亚洲人民展开反攻,美军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军参战,日本战败投降。课文的最后是二次大战的历史意义。 
        配合本课的“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以模拟记者采访几个国家领导人的形式,让学生重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理解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四)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安排了2课。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包括三个目,概括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第一目“战后的繁荣”,叙述了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美国工业在二战期间得到极大发展;战后初期,美国的资本和商品很快进入欧洲和亚洲国家,刺激了美国国内经济;美国政府通过有关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采取有利于缓和国内矛盾的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因此,美国经济在较长时间内能够得到不断发展。第二目“危机和经济调整”,主要叙述了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以及通过政策的调整、形势出现了好转。70年代美国面临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所谓“石油危机”,具体来说,就是1974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了原油价格,从而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使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第二方面的挑战来自这一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联邦德国和日本,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虽然仍居于首位,但较之战后初期,经济地位下降了。80年代里根上台后,为克服困难,美国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使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债务负担也随之加大。后来,克林顿执政时期政府的债务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但小布什执政后债务负担继续加大。第三目“新经济的出现”主要叙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即新经济的出现。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表现为高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日本、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出现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情况下,美国的经济在90年代以来却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尽管近年来新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但它的发展趋势仍然值得关注。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分为2个目,第一目“欧洲的联合”先简述了战后二十多年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然后转入主要内容“欧洲的联合”,欧洲的联合经历了从最初的6国联合直到目前的15国联合,这一联合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到现在为止,共有11个国家在使用欧元,欧洲联盟国还在制定统一的宪法。第二目“日本的崛起”,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50~70年代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等,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也在不断谋求取得政治大国地位,如不断增加军费、向海外派兵和争取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等。对此,人们已经予以关注。
        (五)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这一单元实际上是第一单元内容的延续,被分成2课时。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阐述了苏联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与它的解体。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并没有立即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经历了一番周折以后,他才掌握了最高权力。教材在这一点上没有展开。赫鲁晓夫推行改革,是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的。特别是在1956年苏联共产党“二十大”大会闭幕的当天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召集内部会议,做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所谓“秘密报告”。在报告中,他错误地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报告虽然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将个人崇拜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个人的品质问题,而没有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也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之所以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后来,在政治、经济领域,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加之赫鲁晓夫个人的一些问题,到了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接任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间相当长,但他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不仅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强化了这一模式,使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更加僵化。
        第二目“苏联的解体”主要讲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以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于是他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改革方面。然而这一改革的最大后果却是苏联的解体。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助长否定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的社会思潮的泛滥,随之而来的就是由原来的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中央政府的权威下降、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脱离苏联。而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正好加速了苏联解体的速度。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联邦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到这年年底,苏联正式解体。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比较集中地讲了两个问题,即20世纪50年代的匈牙利改革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
        第一目“匈牙利的改革”。在讲述匈牙利的改革之前,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总的国际形势和历史背景,不使匈牙利改革的出现显得特别突然,教材安排了一段大字和一幅地图,说明二战以后,一些欧洲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它们必须进行改革。然而在这些改革中,往往出现种种的曲折。教材以此引入了匈牙利改革的内容。
        本目的重点是匈牙利改革本身,而不是匈牙利事件。 造成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原因,包括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影响、匈牙利人民要求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的愿望以及造成流血事件的种种国内外因素。教材对此仅做了简单的介绍,没有展开。在这次事件以后,匈牙利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方针,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的改革和调整。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种种弊端而展开,经过一段时间,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由于70年代大举借外债,到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了新的经济困难。此外,教材还简单提了一下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即“布拉格之春”,但这次改革也被苏联以武力镇压的方式阻止了。教材以“自由阅读卡”的形式叙述了这一事件。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改革的不易和遭受的挫折,但这也是后来造成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目“东欧剧变”。造成东欧剧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历史原因来说,斯大林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从现实原因来说,东欧国家已经普遍出现经济困难、社会危机,而改革却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从外部原因来说,苏联这时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大肆支持东欧各国内部的一些势力(如波兰的“团结工会”)展开活动,促成了这些国家内部发生急剧变化。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东欧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纷纷退让,丧失了执政四十多年的政权。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或迟或早地发生了变化。东欧的版图也随之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六)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分为2课。这两课的特点是涉及的地域辽阔、时间长,又有新的内容。此外还有1课活动课。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概述了二战后亚洲、非洲的独立和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按地区课文分为三个目。第一目“亚洲国家的独立”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别独立为代表,说明了二战后亚洲国家普遍取得独立的情况。教材首先主要以小字部分回顾了19世纪中期以来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教材的上册曾经以1857~1859年印度的民族大起义为例说明了印度人民斗争(包括章西女王的斗争)的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领导下再次掀起民族解放运动。教材对这两次斗争教材均做了略述。二次大战后,面对日益高涨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英国政府被迫改变策略,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它们分别独立。但“印巴分治”也遗留了不少严重问题,如克什米尔问题。在印度独立前后,亚洲一些国家也宣告独立,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韩国等。对这些国家的独立,教材仅以地图来说明。接着教材,简述了印度独立后工农业的发展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韩国、新加坡成为现代化国家。
        第二目“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以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明“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的情况。第一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突出的例子是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的“七月起义”,起义推翻了英国支持的埃及封建王朝,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第二年,埃及成立共和国;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非洲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涌现出一批独立新国家,共三十多个。其中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新独立国家,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至60年代,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基本瓦解。第三阶段,七八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1990年3月纳米比亚宣布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长达5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第三目“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以古巴和巴拿马为例,说明了拉丁美洲国家人民的斗争。古巴原来在美国的控制之下,1959年,以卡斯特罗、切·格瓦拉为首的古巴爱国者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政权。到60年代初,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运河区原来被美国控制,成为“国中之国”。巴拿马人民为此展开了不断的斗争。经过谈判,从70年代后期起,巴拿马先后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利。到1999年底,巴拿马终于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是内容全新的一课,以前从未出现过。分为两个目。第一目“战火频仍的中东”。教材首先回顾了中东问题的历史由来。对此,教材的上册也有所阐述。如在第8课的“自由阅读卡”中,谈到了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与犹太人的关系。巴勒斯坦地区曾经是古代犹太人的栖息之地。但到了1世纪,由于外族入侵,犹太人的国家灭亡,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界各地。后来,这里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成为这里的主要民族。进入20世纪以后,犹太人中出现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取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并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于是,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向巴勒斯坦地区迁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二次大战以后,在美苏等大国的支持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这为中东问题奠定了基础。这一做法引起了周围阿拉伯国家的不满。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不久,很快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此后,1956年、1967年、1973年又爆发了第二、三、四次中东战争。在这几次战争中,以色列凭借拥有的军事优势,占领了大片领土。
        第二目“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本目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首先从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出发,说明这里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中东地区都是沟通东西方交通的枢纽。不论是苏伊士运河,还是红海、黑海海峡,都是重要的战略通道。海湾地区的石油,也在世界享有盛名。因而,历史上的欧洲殖民者、二战以后的大国无不企图控制中东地区,以取得战略优势。这就使得中东问题更加复杂。同时,历史、宗教、民族等因素,也使这一地区的矛盾进一步复杂化。以色列对领土的扩张,对水资源的争夺,对“圣地”耶路撒冷的争夺,加深了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之间的裂痕。在这种情况下,巴以冲突成为争夺问题的关键。但由于巴、以内部有不同派别和主张、巴勒斯坦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在对待以色列的政策上不一致,加之美、苏等大国的干涉,使得巴以冲突的和平进程步履维艰。直到现在,这一中东和平进程仍然是充满曲折,时进时退,巴以双方也在继续付出不小的代价。
        在学习了第13课的内容以后,就可以比较好地完成与之配套的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
        (七)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分为三课。它概述了二战后到现在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有两个目。第一目“冷战政策”主要讲了美苏冷战的形成。这些内容在以往的人教版义务教材中都有,但新课标教材的内容较为集中。二战后初期,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其具体表现是,在政治方面,美国推行干涉别国内政的“杜鲁门主义”,它是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在经济方面,美国实行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也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相对抗。于是,形成了两极格局对立的格局。在亚洲,先后发生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第二目“美苏争霸”讲述了自赫鲁晓夫执政以后直至苏联解体的美苏关系。这一时间较长的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是美攻苏守。赫鲁晓夫上台后,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开始。但苏联的实力还比较弱,美国占据优势,具体表现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苏联方面做出了让步。但双方剑拔弩张的局面得到缓解,一场核战争终于避免。教材以一段小字讲述了这一事件。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到80年代初,特点是苏攻美守,美苏争霸达到高潮。此时的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尼克松1969年上台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从越南撤军、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而苏联则采取了战略进攻,把中东、非洲和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重点,于1979年占领了阿富汗。第三阶段为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缓和。面对军事、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面对沉重的债务和西欧、日本的经济竞争,也同意实行有限的缓和。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结束。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以后世界形势的发展情况。第一目“‘一超多强’”,讲述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目前的国际形势是:原来的两极格局不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朝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在短时间里,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不会出现。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中,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一个由它主导的单极世界。而由欧洲联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构成的多个“强国”,由于拥有一定的经济或军事实力,从不同角度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为此,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二目“科索沃战争”,以这场局部战争为例,说明了冷战结束后虽然在国际上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世界并不安宁。这场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而展开的,这一情况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再现。因此,这些都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地位的挑战,对世界格局的今后发展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说明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本课分为2目。第一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阐述了二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由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都需要发展经济,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技术条件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加,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比如美国的波音公司就是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波音飞机零部件的生产。到20世纪末,全世界共有六万多家跨国公司,其中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而1995年1月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了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利弊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由于国家之间经济往来障碍的减少,跨国公司及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另一方面,因跨国公司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出发点,所以它们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此外,随着外资的进入,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经济风险。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最后,教材谈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中国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八)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包括3课和1课活动课。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内容纷繁复杂,作为中学历史教科书只能依据课程标准,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极少部分。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第一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中,教材首先概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全貌。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一次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它被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区别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美国,随后波及西欧和日本,进而扩展到许多发展中国家。这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主要包括二次大战以后,众多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技术;相对论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取得突破;国家成为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等等。
        接着,教材选取了两个重点,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具体发展的情况。其一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说明因这一技术的飞跃,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其二是生物工程的发展。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其中的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克隆技术出现后,是否运用这一技术克隆人的问题,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第二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中,教材列举了这一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相比,具有的三个特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技的发展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包括: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分为2个目。第一目“文学名著”,先讲了欧美的几本文学名著,包括美国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法国作家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法国荒诞派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具体内容见本课“自由阅读卡”)。接着,以小字部分讲述了苏联文学,简单介绍了《静静的顿河》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目“现代美术”讲述了欧美现代派美术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第一个是毕加索,代表作是《格尔尼卡》;第二个代表人物是达利,代表作是《记忆的永恒》。
        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包括2个目,侧重于美国的音乐和电影。第一目“爵士乐”。讲述了爵士乐的起源和发展。它起源于非洲音乐,是美国黑人在保留非洲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欧洲音乐的优点而创造出来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演奏者即兴表演、运用打击乐器,曲调忧郁、深沉,节奏鲜明、强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是一种表达内心感情的音乐形式,所以在一次大战以后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第二目“好莱坞”简单介绍了电影的发展史。从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首次放映电影开始,电影的发展开始了无声片时代。到20世纪20~40年代,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的好莱坞,拥有众多的电影制片公司、名导演、名演员,以高成本、高技术水平的大制作闻名于世。但电影除了具有大众娱乐的功能外,还具有传播某一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功能。所以,各国也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电影业,以具有特色的优秀电影,抵御好莱坞对本国电影市场的冲击。
        最后一课为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特别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今后世界科技的发展远景。 
           
三、使用本书时希望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如本文在前面讲到的,本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因而建议教师在使用本书时,也应注意到新课标中的一些提法,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要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以及“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新教材。以下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在使用本书时参考(教师如想了解与新课标教材有关的内容,请参见我社网站www.pep.com.cn中的“历史天地”栏目)。
        第一,注意把握本书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新课标教材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培养创新意识,需要有一定量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在使用本书时,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使有关的学习内容重点化、条理化、整体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复习;其二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基本知识的纵横网络,使所学的教材内容能够得到合理归纳,实现学习过程的“从厚到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有关的“兴奋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地利用这一思路,举一反三,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同理,在使用教材时,也应该全面注意教材中的导入框、课文、“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自由阅读卡”等各个部分,因为它们本身也构成了一个整体。一般来说,“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是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堂里“动”起来。而“自由阅读卡”有两个功能,一是扩大学生阅读的范围和视野,二是其内容与教材的一些部分有直接关系,教师可以借其扩展课文。此外,对教材中的活动课,也应该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关注,而不能“穿新鞋走旧路”,将其当做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对各个活动课的准备工作,要及早进行。
        第二,注意追踪世界形势的最新进展。
        本书涉及的时间下限为21世纪初。但是编写教科书必须在使用前一年或前几个月发稿,所以本书不能追踪到世界上的最新情况。然而,世界现代史部分的教学内容却应该不断追踪世界形势的最新进展。由于这一原因,教师在2004年春季开始使用本书时,应充分考虑到已经变化的情况,把较新的进展情况告诉学生。教科书对世界现代史的叙述是有限的,而世界现代史的发展是没有下限的。所以,建议教师不仅要注意教材中的内容,也要关注目前正在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特别是200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9·11”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等。为了追踪世界形势的新进展,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参考消息》、《世界知识》等报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每晚10点的《晚间新闻报道》等栏目,都是了解世界形势最新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如能将这一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必有好处。
        第三,注意了解史学界的学术研究动态。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近年来史学界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看法,建议教师读一些与世界历史研究有关的杂志(如《历史教学》等)和有关书籍。《历史学习》杂志也有一些与高中历史学习有关的栏目,初中教师也可用于教学参考。
        第四,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目前历史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前面讲过,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关世界历史知识的网络,但这个知识网络不应该是封闭的。近年来,在编写新课标初高中世界史教科书时,编者已经开始注意打破原有的封闭状态,试图在中外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它只是在建立本学科内部的联系。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如何建立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历史与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的有机联系,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探讨,那么,不仅对教学和研究都十分有益,也会推动教材的进一步改进。
        由于教材的内容日益广泛,初中历史教师所要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老师的沟通,如与政治、地理、语文、美术、音乐老师的沟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有关部分。
        在结束本文时,还应该向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广大教师、学生和教研员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在使用过程中继续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教材的进一步完善。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08-2013 Www.Xiao5u.Com All Right Reaserved. 史海撷珠网站 拥有所有版权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高岩新村46幢 联系电话:13507591312 QQ:328190092 闽ICP备11018273号-1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