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介绍
【字体: 】   【时间:2015/8/19】  【作者:fjsmzwl】  【关 闭】  【打 印
坚守正道·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马执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它分为七个单元,叙述我国近代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另设有活动课,共5课。
        下面,我从指导思想、体例结构、知识内容三个方面,简要介绍本册教科书的特点,顺便提出一些使用本册教科书的方法,供广大实验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参考,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守正道,与时俱进
        我国目前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决定的。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目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才能演奏出威武雄壮、和谐活泼、气象万千的多元文化交响乐章。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我们始终不渝坚守的正道。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里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以实事求是为活的灵魂。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根据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革命的创造性,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作为教条、作为公式,到处套用。
譬如对洋务运动的叙述和评价,是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争论比较激烈,分歧也比较大。初中历史教科书用一课时,一千多字来叙述和评价洋务运动,难度相当大。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翻开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页,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粗壮、醒目的标题: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细心的教师从这个简明的标题上就会发现,教科书编写的内容和体例在呈现方式上,与《课程标准》是吻合的,它们采取的都是专题与时序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专题的名称,《历史课程标准》是“近代化的起步”,教科书是“近代化的探索”,两者存在差异。从《历史课程标准》给这个专题规定的“内容标准”看,它包括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我们认为,从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到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由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发展到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再发展到在思想层面上学习西方,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几大步,因此,“近代化的起步”这个名称涵盖不了本专题的全部内容。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给这个专题起了“近代化的探索”的名称。
        接着,教科书在洋务运动课题下面出现了“导入框”,框内左上角是铁甲舰“平远号”的照片,右边是文字介绍:“左图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那么,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又有哪些?”这个导入框图文并茂,从实验区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了良好的导学作用。设计这个导入框的时候,我们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想从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个设计是符合初中学生实际的。
        导入框的下面就是课文。课文有两种字体,宋体字部分是正文,楷体字部分是阅读课文。课文分两个目,第一个目的标题是“‘自强’与‘求富’”;第二个目的标题是“洋务运动的评价”。两个目的标题简明扼要,尤其是第一个目的标题,“自强”与“求富”都是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前者是洋务运动前期提出的,后者是洋务运动后期提出的,它们分别代表了洋务运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合在一起概括整个洋务运动是恰当的,是符合洋务运动实际的。另外,从教学实际考虑,简明扼要的标题便教利学。
        “‘自强’与‘求富’”这个目,由四段正文和四段阅读课文组成。第一段正文介绍了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及洋务运动的起止年代。第二段正文介绍了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及主要业绩。接着是三段阅读课文,一段讲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再一段讲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的情况。第三段讲福州船政局的情况。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意思是湘军内部,因为它生产的弹药只供湘军自用,经费由军费中拨给,从经营的方式和目的说,它并不是一个企业,然而它却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阅读课文列举了它突出的业绩──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阅读课文还指出了江南制造总局管理经营机制方面的问题──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办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阅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具体的实例──制造的炮弹铜篐不合格,战时需用锉刀加工,致使北洋海军在战斗中,深受其害。北洋海军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这里有值得探讨的深刻的教训。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的创办人是左宗棠,但教科书没点出,一方面是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给教师留有发挥的余地。福州船政局创办之初遇到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的问题,可解决的很好。这与左宗棠的才能智慧、爱国精神是分不开的。联系福州船政局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的水平,可见它的业绩也是显著的。第三段正文介绍了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及洋务派的主要业绩,包括创办的一些主要民用工业和筹建了三支海军。接下去有两段阅读课文,一段是介绍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损公肥私的情况;另一段是介绍湖北织布局的业绩情况。第四段正文介绍了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的概况。
        综观“‘自强’与‘求富’”一目,编者利用极其有限的篇幅精心筛选史料,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再现了洋务运动的本来面貌,为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阅读课文里提供的那些生动、具体、形象的材料,就像影视中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能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很多的启示。有些特写镜头是编者摆脱“左”的思想影响,第一次上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
        “洋务运动的评价”这一目,只有一段正文和一段文献资料。正文第一句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标榜“自强”和“求富”,甲午惨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大清王朝既没强,也没富,铁一样的事实说明洋务运动破产了。第二句话:“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前半句指出了洋务运动所处的时代特征──“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这样做才能为正确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提供客观的、具体的条件。后半句给洋务运动作出定性的结论。这个定性结论是从三个角度作出的──“失败的”是着眼于运动结局作出的定性结论;“封建统治者的”是着眼于运动主体隶属的政治集团作出的定性结论;“自救运动”是着眼于运动方式的特点作出的定性结论。第三句话:“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洋务派办洋务的主观目的是由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立场决定的。采用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去维护旧的封建主义的统治,这本身是一种矛盾,也是新旧交替时代特征的一种表现。第四句话:“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前半句说的是洋务运动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编者并没有因此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借“但”字来转折,后半句肯定了洋务运动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直接贡献。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名为《题西林壁》的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富有哲理,它告诉我们,要识得庐山真面目,不仅要踏遍庐山,而且要置身山外。第五句话:“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这是置身洋务运动之外,把洋务运动放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长河中所展现的风景线。这目里配有一段文献资料: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可以说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他自敞心扉,坦露心态的这段材料很珍贵。透过这个新视角,人们可以更加信服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公允的、稳妥的,因为它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教科书评价洋务运动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在“‘自强’与‘求富’”这个目中找到根据。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在评价洋务运动的时候,可以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文字,教师完全可以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检验教科书的说法。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求实精神,能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提供机会。
        我们编写历史教科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仅表现在力求实事求是的叙述、评价历史事物上。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品质。现代化的教育是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支撑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人教版教科书创设了“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的新体例就是一个例证。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就不再多说了。相信教师们在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时候,会有心得。
二、在编写体例上,继承创新,踵事增华
        我们认为,继承与创新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割裂的。新东西总是从旧东西之中脱胎演变出来的。就像一个呱呱降生的婴儿,这个新生命的血液里总带有他父母的基因。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的过程犹如爬山,必须脚踏实处一步一步地攀登、提升。每一个新高度的攀登、提升,都要建立在旧高度的基础上,都要依托于旧高度。因此,脱离继承谈创新,那无异于寻求空中楼阁,只能在睡梦中想见,却不能在现实中找到。基于这种认识,在编写体例上,我们人教版新教科书继承了旧教科书的优良传统,同时努力创新。
        历史教科书编写体例常见的有三种:章节体、史话体、课题体。章节体着眼于历史学科体系,结构繁复严谨,适用于历史学术专著、大学历史教科书。但这种体例不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及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不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因此,中学历史教科书不适宜采用它。史话体形式活泼、适宜生动地叙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采用这种体例编写学生课外读物很好,但它不考虑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因此,中学历史教科书也不适宜采用它。课题体结构简单,形式灵活,便于把教法和学法容纳进去,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很适用。当然,这种体例也有缺点,那就是课与课之间联系性不强,不容易鲜明地表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体系。但是,旧教科书采用课题体编写,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况且《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一节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这样看来,继承人教版旧教科书的编写体例,采用课题体编写新教科书应当说是最佳选择。
        从课文结构上看,人教版旧教科书的课文由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两个部分组成。主干系统包括课题、宋体字正文和楷体字阅读课文。辅助系统包括课前提示、文献资料、图画(含历史地图)、课内思考题、脚注和课后练习题。另外,书前安排有彩图,书后附录有历史大事年表。它们都是配合课文的,所以也可以归入辅助系统。
        人教版新教科书依然采取课题体,每课由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两部分组成。主干系统由课题、宋体字正文和楷体字阅读课文构成。辅助系统由导入框、文献资料、图画(含历史地图)、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脚注,以及书前的彩图,书后的历史大事年表、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推荐构成。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新教科书在主干系统上继承了旧教科书的优良传统;新教科书的辅助系统在继承旧教科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
新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在课文辅助系统上的继承与创新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新教科书继承了旧教科书的部分体例,像文献资料、图画(含历史地图)、彩图、练习中的选择题和脚注,旧教科书就有,新教科书还有。
        第二种情况,新教科书在形式上继承了旧教科书的部分体例,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这就像用旧瓶子装上新饮料,表面上看,模样依旧,一品尝,味道和营养全变了。比如“导入框”,新旧教科书都有,但旧教科书导入框里的内容,都千篇一律,先概括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个主要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导入新课;而新教科书导入框,有的先讲故事,有的先介绍文物,还有的引用诗歌民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几个问题,导入新课。实验证明,新教科书导入框的内容比旧教科书导入框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再比如新教科书“动脑筋”跟旧教科书的”课内思考题形式近似,但在内容上有很多区别。请看实例:
        旧教科书《戊戌变法》这课的思考题是:“想一想,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这道题虽说有一定的思考性,但是它的答案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新教科书《戊戌变法》这课的“动脑筋”是: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教科书上找不到,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去作出判断。答案不是唯一的,能够展示学生的个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旧教科书讲完辛亥革命以后,提出的思考题是:“谈谈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这道题的答案在课文中写得清清楚楚,学生可以不怎么动脑筋轻而易举地在课文中找到它。新教科书讲完辛亥革命,“动脑筋”的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这道题学生就要动脑筋思考一番,然后才能回答。
        第三种情况,人教版新教科书依据新教育理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了几种新体例。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鼓励师生“注重探究式学习”。依据这种教学新理念,新教科书设计了“活动与探究”的新栏目。
        例如在西安事变以后,教科书安排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这个探究题目设计,来源于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不少教师反映:他们在讲西安事变时,学生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跟教学重点密切相关,应当给学生解决。这个探究题目源于教科书,高于教科书。源于教科书,使它有依托,有依托是保证学生能活动、可探究的前提。高于教科书,使它有魅力,有魅力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就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使学生增长才能,增长智慧,落实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长期以来,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把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当作重点去描述,而对于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很少关注。近处来,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成为史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了弥救历史教学在这方面的缺憾,我们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当代史学研究的新特点结合起来,在新教科书中创设了“自由阅读卡”的新体例。自由阅读卡配合课文内容介绍了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小知识,生动活泼,供有兴趣有精力的学生阅读。例如讲完洋务运动,介绍了洋务运动期间大清国试办国家邮政,设计、印制了中国近代第一套邮票;讲完辛亥革命,介绍了中山装诞生的经过;讲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历程,介绍了红军的军服;讲完“南京大屠杀”,介绍了“红十字会”与中国抗战;讲完三大战役,介绍了邓小平不坐黄包车等等。自由阅读卡能够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今,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网上可以游戏、可以购物、可以收藏,也可以学习。登陆网站是获取历史知识的新途径。人教版教科书创设了“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的新体例。历史学习网站是促进我们增长历史知识的良师益友。
        创新是当今最响亮的口号,是时代的要求。但是,我们经过冷静的思考,认识到并不是一切新的东西都是好的东西;也不是一切旧的东西都失去了价值。“摇头丸”从前没见过,它是新毒品,危害大,是坏东西。我们祖先发明的十进位位值制记数法,有几千年了,但时至今日仍然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好东西。我们认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科学道理,代表先进文化的新东西才是好东西。
总之,继承也罢,创新也罢,我们都是为了搞好历史教材的建设,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我们诚恳希望专家、学者,特别是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地区的广大师生,用教学实践来检验我们编写的新教科书,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完善。
三、在知识内容上,更新观念,匡谬求真
        以往我们编写历史教科书注重具体的知识,轻视方法的知识。这个旧观念必须更新。近代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注重方法的知识,是这次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在知识内容上的一大改进。
当代史学,受相邻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势头的影响,研究方法不断出新。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往往依靠新方法去获得。但是,我们发现,尽管当代史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却没有哪一种方法具有普适性。它们之中,每一种方法都有特定的功用,同时又都有自身的局限,而这种局限时常又为其他方法所弥补。当代史学方法的多样化掩盖不住它们内在的统一性。说穿了,这些史学新方法的合理因素都不过是从这个侧面或那个侧面,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和补充。基于上述认识,人教版新历史教科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十分注意对当代史学方法的吸收和采纳。
人教版新历史教科书吸纳的当代史学方法主要有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和计量史学方法。
        历史比较法依照其作用可以划分为三种:纵向比较方法、横向比较方法和观点(理论)与史实比较方法。前两种比较方法大家都很熟悉,无须我多说,后一种方法大家可能生疏点,我就说上几句。对历史问题的结论与史实之间是否一致,运用比较方法作出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观点与史实比较方法”或“理论与事实比较方法”。这种比较方法属于理论方法,主要用于设计练习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上。例如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第一题:“《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这就是在引导学生运用史实与观点进行横向比较,验证观点是否正确。再如第18课《战略大决战》“动脑筋”栏目的一道题:“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结合左边‘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历史比较方法为历史研究开辟的新途径,为历史学家更精确、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提供了方便。把历史比较方法引入历史教科书,为师生教学双方在有限的课时内,更精确、更深刻、更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教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开辟了新途径。
       “历史是人的作品”。人们的状态总会对外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其结果就是历史。心态史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状态,用以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化研究的不断升温,不少师生对洋务运动越来越看好,对洋务运动破产的传统观点产生怀疑。我们在写《洋务运动》这课时,特意选了甲午战败以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反省的一段话:“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是李鸿章自敞心扉,把他办洋务装腔作势的心态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暴露无余。配合这段资料,“动脑筋”栏目提出的思考题是:“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通过教学实践,不少教师反映:“这段资料用得好,非常有说服力。”
        心态史学方法,为人们观察历史开启了新视角,开拓了新视野,使历史研究更全面、更深刻、更立体、更丰富。当然,心态史学方法并不是适用于一切历史领域的,它只是在分析、描述历史人物时才能发挥作用。
口述史学方法,也称为口碑史学方法。它是搜集和运用口述史料保存和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特别适合于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它的长处在于:人事记载平民化、史事记载细节化、史料载体多样化(文字、摄影、录音、录像、光盘等)、史料组合系列化。
        口述史学方法的长处往往是中学历史教学所需要的,所以我们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时,很注意吸纳一些口述史学方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吸纳口述史学方法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编者精心选择口述史料说明历史问题。例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引用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的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关军”,验证太平军严惩洋枪队的史实。
        第二种,提供口述史料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口述史实完成任务,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的活动课。编者在附录中简要介绍了《拉贝日记》和《东史郎日记》,使学生了解:德国人拉贝在日本侵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时,担任南京安全区委员会主席。《拉贝日记》“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东史郎中当年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老兵,双手沾有中国人民的鲜血。”“东史郎公开发表了他参加侵华战争期间的日记,其中包括参加南京大屠杀情景的材料。”这样,学生可以依靠编者提供的信息,找到《拉贝日记》和《东史郎日记》,运用这两部日记里的材料,完成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第三种,训练、培养学生调查、采访,获取口述史料的实践活动能力。例如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活动与探究”栏目中有个“小调查”:“向家人、亲友、邻里的老人调查一下,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还有哪些侵略罪行?”
        人教版教科书从精心选择口述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到启发学生注意口述史料的价值,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口述史料线索,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口述史实完成任务,最后到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调查获取口述史料,遵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教会学生掌握获取和运用口述史料的方法。教科书之所以如此重视口述史学方法,在是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太重要了。
计量史学方法,就是计量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这种方法的主要功用是促进历史研究突破单纯的定性分析的局限,逐渐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互补的新的研究方式。它使历史研究变得更精确、更全面,因而结论就更具有说服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吸纳计量史学方法的形成有三种:
        第一种,罗列统计数据,通过数字关系作为论证历史问题的确切的根据。例如:第1课《鸦片战争》第1目“林则徐虎门销烟”中有一段阅读课文,说:“在鸦片战争前的40年中,英国走私运入中国的鸦片有四十多万箱,从中国掠走大约三四亿银元。鸦片贸易的暴利,每年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府提供的收入激增。1800年,鸦片收入一百二十四万多两白银,到1838年增长到五百一十九万多两。这是一笔骇人听闻的掠夺账。”这段阅读课文罗列了一系列统计数据,通过数字关系,就把英国政府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目的揭露出来,反衬出林则徐销烟是正义之举。
        第二种,研究资料,制成清晰而明确的表格,作为说明历史问题的根据。例如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中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下面附上一个“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俘日伪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公里
近3000个
        表中的统计数字是经得起检验的,它证明教科书对百团大战的评价是公允的。
        第三种,根据相似性原理设计数理模型,即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化为数字关系,而后制成模型,用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历史问题。例如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我们配合这个主题特意设计制作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的数理模型,使师生一目了然,能够迅速形成中国面粉工业在第一世界大战期间飞跃发展的概念,再联想纺织、制盐等其他行业的情况,从而对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中国史学对数量的分析历来不够重视,因此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精确,缺乏说服力。中学历史教科书适当吸收计量史学方法,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说服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注意吸纳当代史学方法,并把它们融为一体。这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发扬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追求与时俱进的体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依据这种新教育理念,《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安排了五节活动课。它们是:
        (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二)历史小论坛──近代化的探索、(三)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四)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五)历史小报──近代社会生活。
        活动课的创设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这里有一点应当说明,教科书安排的活动课内容并不一定对所有地方的的学生都适合,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的课程教育资源,另外设计活动课内容。
        不断地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匡谬求真,是人教版教科书的优良传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例如新教科书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各地共产党组织形式时,抛弃了“共产主义小组”的旧称谓,采用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新称谓,这是为什么呢?
        1936年,陈潭秋在《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文中称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各地的早期组织为“共产主义小组”。从那以后,“共产主义小组”这个称呼就被人们普遍接受了。在党史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中共一大前各地的党组织形式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作为普及史学研究成果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自然也要用“共产主义小组”来统称中共一大前各地名称不一的党组织。
        近年来,随着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专家们逐渐弄清了中共一大前各地党组织的原始名称,发现它们并不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而是有的称“共产党”,有的称“共产党支部”,还有的称“共产党小组”,却没有称“共产主义小组”的。
        现在看来,“共产主义小组”这个称呼没有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理由是:第一,它没有反映出所称谓的这种组织具有党的性质。第二,它没有反映出所称谓的这种组织与1921年7月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关系。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称呼才能更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呢?有的党史专家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地早期党组织都没有叫过‘共产主义小组’,但所有的名称全有‘共产党’字样,是属于共产党性质的早期组织,叫做‘党的早期组织’或‘各地共产党小组’比较符合其性质特点。”(曹仲彬:《对“共产主义小组”的质疑》,《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2期)
        用“党的早期组织”代替“共产主义小组”的意见,逐渐为人们所接受。2001年6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该书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说:“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展开论战,帮助一批进步分子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派别的界限,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三是通过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会的工作,使工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阶级觉悟有所提高。四是建立青年团组织,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实际斗争,为党培养后备力量。”这里作者已经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代替了“共产主义小组”。与此同时,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该书说:“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陈独秀担任书记。”这里作者也用“共产党早期组织”代替了“共产主义小组”。特别应当说明的是,这本书是“青少年读本”。这就是说,用“共产党早期组织”取代“共产主义小组”,不仅在学术界出现了,而且普及到青少年读者之中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吸收这个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就介绍到这里,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本站所有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 Copyright 2008-2013 Www.Xiao5u.Com All Right Reaserved. 史海撷珠网站 拥有所有版权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高岩新村46幢 联系电话:13507591312 QQ:328190092 闽ICP备11018273号-1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