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7-9年级)编写说明
编 者: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学科 顾 问:齐世荣 刘家和 苏寿桐 李纯武 林甘泉 张传玺 龚书铎 张海鹏 编委会主任:王宏志 副 主 任:姬秉新 陈其 李伟科 主持 编 写:陈其 李伟科
指导思想
1.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正确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2. 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不囿于历史学科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
3. 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4. 体现历史研究的新进展,反映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新成果。
5. 体现历史知识的延伸性和综合性,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
总体结构
1. 时序和专题相结合的体系。按照中国古代史前半期的历史发展线索,结合反映某一历史时段特征的专题进行叙述。
2. 基本结构。全书分为若干单元,单元之下以课为单位,每单元后设一个活动课,全书后设一个总活动课,共5个活动课,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能力。
3. 每课开始用提示框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典故、传说、文物等,以引发学生的学习。
4. 课文采用宋体和楷体两种字体。前者为正文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后者为阅读部分,不属于基本要求。
5. 每课穿插相关历史彩图、黑白图片、地图、图表等。
6. 每课插有启发思考的小问题。
7. 每课后设有供任意选择的活动建议和能力测试。
8. 每课提供自由阅读卡片一张,作为历史知识的延伸,供学生阅读。
9. 附录
(1)历史发展线索图。
(2)与本书相关的优秀历史普及读物。
(3)国内主要历史网站。
主要特点
1. 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现象、事件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安排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的思考题和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学习过程。
3. 为此,特安排一定数量的活动建议和活动课,生动活泼的内容与形式。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区分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层次,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选取生动的内容、文字浅显、生动,减少抽象的理论和概念。
4. 富于弹性。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既依据课程标准,有基本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留有足够的自学和思考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