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习题(四)
·明清时期(1840年前),最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A、八股取士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C、郑和下西洋 D、闭关锁国 (选哪个答案?为什么?)
答:明朝建立于1368年。从1368年到到1840年的中国历史,其实也是14世纪到19世纪的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这一段世界历史的潮流表现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所以,中国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以下中国近代史的事件顺序 ①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 ②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 ④中国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A、④②①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答:①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895年《马关条约》 ②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1901年《辛丑条约》 ④中国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时签订的《南京条约》 所以,正确定顺序是④②①③,应选A。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它诞生于( )运动之中。
答:维新变法或戊戌变法均可。
·〈镜头一〉“游行队伍到达王府井大街南口时,警察拿着水龙头对准学生冲射,青年学生的头上、衣服上,立刻成了冰,一警察抓住学生后,又要在马路上,用脚……” 〈镜头二〉“在圆明园遗址上,一对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量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 请回答: (1)一二 九运动爆发前,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国内的阶级矛盾(这个问题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所以不展开回答)
(2)英法联军抢劫并焚烧圆明园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中?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
(3)1935年,针对日本人的疯狂侵略,北平学生采取了什么措施进行英勇斗争?反映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北平学生采取游行示威进行英勇斗争,反映了爱国精神。(这个问题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所以不展开回答)
(4)镜头一、镜头二的巨大反差,折射出历史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对此谈谈你的感想。
答:镜头二那些学生在历史知识和道德情操方面的缺陷非常明显。如果下一代都成了他们那个样子,我们的民族可就危险了。道德情操方面的缺陷比身体上的残疾显得更加可悲甚至可怕。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对于青年学生的历史教育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加强历史教育,可以使得道德培养和情操熏陶更加切实有效。
·2003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新任总理温家宝曾动情地说:“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请回答: (1)林则徐的这两句诗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林则徐的这两句诗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英国已经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为了打开封建落后、闭关锁国的中国市场,采用了卑鄙的鸦片贸易手段,对中国造成严重损害,我们需要进行坚决抵制。
(2)列举林则徐在广州采取的禁烟措施。
答:林则徐在广州采取的禁烟措施:收缴鸦片、缉拿烟贩、取缔烟馆、集中销毁鸦片等。
(3)为什么说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答:林则徐能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4)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事迹使你受到什么启示?
答: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事迹使我受到的启示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热爱祖国是为人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还应当崇尚科学,善于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才有可能把爱国的理念转化成巨大的动力,在民族复兴的过程里建功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