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关于课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题的学习 (一)课中思考题,一是针对文献资料理解设问,二是针对教材理解设问。其特点是“小切口、深分析”,层次较高,难度较大。其目的在于引导我们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12页思考题——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请结合史实,想—想为什么?这里,首先要明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这场革命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度里进行的什么性质的革命?这场革命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进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主力军这些根本问题入手,认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从而突破难点。 (二)课后练习题针对教材重点设问,其目的在于引导把握知识重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知识基础,为必做作业。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的两个练习题:1.为什么说“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2.通过《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分析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三)通过思考题、练习题的解答,总结解题规律,建立解题模型,提高解答主观题的基本能力,包括正确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史论结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综合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简洁有序地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十、关于教材注释的学习 教材注释有三种情况,应学会分类处理: (一)对于知识介绍型注释的内容,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94页注释“张澜”。72页注释“中国共产常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可择其重点掌握。 (二)对于正文内容的解释型注释,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 l页“大陆政策”,49页“三三制原则”的注释.因为理解教材所必需,应予掌握。 (三)对于介绍不同学术观点的注释,如教材正文讲“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注释讲有学者称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可用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在高考中均同等评分。1999年高考第42题就是最佳例证:“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十一、关于大事年表的学习 (一)根据大事年表,明确教材内容的重点。凡列入大事年表的内容,都是学习和复习的重点。如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时间是979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结束的时间是1899年等。 (二)根据大事年表,补充、明确正文内容。如19 世纪80年代法国最终确立了对越南的统治,20世纪50年代初至7O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等。 (三)利用大事年表学会简明、确切地表述。如公元前841年我国历史才开始有明确纪年,此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时间是推断出来的,不很精确,因此要加“约”字。如我国原始社会的起迄时间:约17O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 世纪。再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世界形势,大事年表表述为“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呈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高度概括,十分准确。 (四)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对照阅读,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与比较。比如,1956年,中国史两件大事: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八大召开;世界历史四件大事:苏共二十大召开、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第二次中东战争。其内在联系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没有全面评价斯大林,在苏联国内造成思想混乱,帝国主义借此掀起反苏反共浪潮,一度造成东欧政局的动荡,酿成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共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与此同时,北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埃及收回苏伊土运河主权,英、法、以色列发动侵略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失败,埃及实现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首先要反复读记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其次要养成良好的记忆和反思习惯,及时地查漏补缺;还要强化课后练习,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这些就是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所有十一点中,尤以“正文的学习”最为重要,提醒你特别予以关注。另外提醒你一定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 此留言被 admin 修改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