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是否属于爱国行为?(我们同学都认为是,但是老师告诉我们说很多史学家认为不是,这是为什么?) 答:三元里抗英的直接原因有三:一、英军开棺暴尸;二、英军劫掠财物;三、 英军强奸、调戏妇女。 于是三元里民众集结,利用雨天英军的燧发枪和火药无法应用的有利条件,诱敌深入,与敌军进行近距离的肉搏,造成了英军一定数目(中外文献当中记载相差较大)的人员伤亡。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次行为是否能称得上“爱国主义”行动? 三元里人民在抗英檄文以及“谕示”中毫不掩盖地宣布对一切外国人的鄙视。这说明,他们还不能平等地看待中国以外的文明,在今天看来多少有那么点局限和狭隘。 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的民众与英国并无太大的冲突。英国在战时的物资供给,也并无不足。 然而,却有不少中国百姓向其出售食物、水,以图谋利。还有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等劳动。这些被清政府称为“汉奸”的民众,在当时的中国为数不鲜。甚至于,英军行进时,常有中国民众躲在远处当“西洋景”来看。 当时的民众,是被压迫的对象,其实由谁来做主子,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并不重大,这些红毛鬼子也不见得比关外入主的满清统治者差多少。所以,当时的民众整体上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在他们的头脑当中,“国”的概念并不明确。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有所论及:“当时人民静观其变,让皇帝的军队去与侵略者作战,而在遭受失败以后,抱着东方宿命论的态度服从了暴力。”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三元里的民众在国家意识上一定比其它地区的民众要高明多少。而三元里抗英的原因在上面已有述及——缘于英军的暴行。所以,这场反抗,与其说是为了卫国,不如说是为了保家。这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百姓也正是由于自身的实际利益受到了损失,才集结起来进行反抗。 当然,从客观结果上看,这次抗英活动,的确是有一种有利于国家利益的行为。 ·党院之争是怎么回事? 答:按你所问的内容来看,这个名词应该是“府院之争”。 其中,“府”即总统府,指的是黎元洪;“院”即政务院,指的是段祺瑞。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就是“府院之争”。 ·临时总统和大总统有什么区别?谁的权力更大?(南京国民政府) 答:中华民国刚成立时,孙中山在南京当的是临时总统。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先在北京当上临时总统,后才改当正式总统。人们都称他们为“大总统”。袁世凯觉得权力还不够大,进一步复辟称帝,最终死于众叛亲离之中。后来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时,曾称“大元帅”。再后来,蒋介石独裁时期,在南京、重庆、台湾都称过“大总统”。 作为历史教师,我觉得不必区别他们的权力大小,只需明辨他们的历史功过。 ·辛亥革命什么时候结束的?(是被袁世凯夺取权利的时候吗?我们老师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答:一般来说,这个事件因发生于辛亥年(1911年)而得名。这就是“狭义”了。但是如果考察其来龙去脉,至少要从19世纪末的酝酿时期算起,而且后面还有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等,也都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这就是“广义”的了。 ·香港岛是什么时候被割占的?(是1840还是1842?) 答:正式割占的时间是1842年,因为那年才有《南京条约》的签订。而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英军就已派兵强占香港岛。 ·国民政府迁都情况怎样? 答:辛亥革命时,“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北洋军阀统治时,历届中央政府以北京为首都。 北伐前期,国民政府设在广州,后期迁到武汉。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另设国民政府。 从“宁汉合流”至1937年8月,都设在南京。 1937年8月至抗战胜利,迁到重庆。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9年随着国民党转移到台北。至今,台湾当局仍以“国民政府”为号。 ·为什么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答:当时,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多数处于众叛亲离状态,“主子”们需要更换工具才能保障既得利益。 同时由于中国政局动荡不安,被推翻的反动势力妄图卷土重来,也急于寻找代理人。 在革命统一战线方面,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发生分化,右派势力急于夺权。于是中外反动势力找到了“结合点”。 而此时中共中央却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终于让敌对势力找到了“突破口”。 ·右倾错误是什么? 答: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 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 加引号的那个“左”,有形左实右的意味。 ·近代列强是通过哪些方式侵略中国的领土? 答:战争(派军强占)、签订条约、租借、划分势力范围等等。
[ 此留言被 admin 修改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