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有何影响?以及美国是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 答: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在美国,危机从1973 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 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战后的空前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指数从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而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为摆脱危机,美国的对策是实施“赤字财政”。1975 年财政赤字高达532亿美元,是二战后赤字最高年份1968年(当时正值越战高峰)的两倍多,而且此后财政赤字基本上是有增无减,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 ·你认为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万能的吗? 答:经济的发展是要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的,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既可以突破劳动者自身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又可以突破生产资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既能突破生产力的约束,也能突破生产关系的约束。因此,我认为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且几乎是万能的。 ·美国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这其实是一道比较题。作为比较的若干项目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该课题才具有研究的价值。可比性一般指比较的“可能性”、比较的“内容”、参照意义或背景意义、比较的意义、比较的表现层次(属于个例比较、典型比较或者总体比较)、概括的性质(具体概括还是抽象概括)等方面。 你硬要把美国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这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客观事物牵扯起来寻找相似的地方,的确令人觉得勉为其难,充其量只能从表面上观察双方最近的经济改革,进行抽象概括: 我们的改革,汲取了美国改革中的某些做法。例如,既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美国始终走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之上,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美国罗斯福新政曾经采用的方法,我国当前的一些重大政策法规);在地域上有一个从东部向西部(美国曾有“西进运动”,我们现在是“西部大开发”)转移的倾向;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等等。 至于启示,我觉得对于人类文明中的先进东西,我们都应该汲取,这才有利于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 此留言被 admin 修改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