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学会使用并保存火种的原始人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氏族人答:元谋人会用火,但遗址没留下大量用火的痕迹,还不能肯定会保留火种。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不必保留火种了,他们的遗址也没留下大量用火的痕迹。只有北京人才是最早学会使用并保存火种的原始人。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渊源关系,反映当时的国王活动和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它对研究哪个朝代的历史最有重要价值?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 因为夏朝数量少、西周和东周已有其他字体,所以选 B商朝。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还是韩非子? 答;原名韩非,尊称“韩非子”,书名《韩非子》。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凭吊,后来董仲舒墓被称为“下马陵”,你认为汉武帝下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两人个人私交好。 B、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有思想、能力强。 C、董仲舒为汉武帝在思想上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D、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深受汉武帝赏识。 答:与汉武帝个人私交好、汉武帝时期有思想、能力强的大臣很多,不只董仲舒一人。D反映的是董仲舒深受汉武帝赏识, 只有C才是董仲舒受到汉武帝尊重的原因。 ·人们都说“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里的“东西方”是指: A、中国和欧洲国家 B、中国与亚洲各国及欧洲国家 C、中国与西亚地区各国 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 答:因为亚洲国家日本当时位于中国之东,所以B不能选。丝绸之路经过的是阿富汗、阿拉伯等国,并没有经过”西亚各国“。至于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也只是东南亚沿海国家,也不可能经过东南亚各国。所以选A。 ·中国是“纸”的故乡,在东汉蔡侯纸发明前,我国的书写材料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A、陶器→兽骨、龟甲→金石器→竹木简或帛→麻纤维纸 B、兽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帛 C、兽骨、龟甲→竹木筒→帛 D、兽骨、龟甲→竹木筒→麻纸 答:我国早期的文字符号是在半坡“人面网纹盆”的“彩陶”上发现的。所以应选A。 以下各题,把答案或选择理由直接标注在题目里。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C) A、加速了鲜卑人的汉化进程 B、中原文化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巩固了北魏孝文帝的统治 ·战国时期,各国选拔官员普遍依据(D) A、门第出身 B、国君分封 C、引荐推举 D、军功大小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D)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 ②恩赐亲戚 ③巩固统一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D) ①以弱胜强 ②以少胜多 ③北方军不熟习水战 ④都是用火攻法取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C) A、全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唐朝中晚期) B、苏湖粮食丰收,全国粮食都充足(文学上的夸张) C、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宋的民谚) D、苏、湖一带物产丰富(超出了粮食成熟的概念范畴)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说明:(D) (你选A就错了。因为“国家根本”指“政府的财政收入”,“仰给”就是倚靠[东南方]供给的意思。) A、国家经济政策向南方倾斜 B、南方粮食产量高于北方 C、南方商业发达,大都市都在南方 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东南方的税收 ·明清时期,小说广为流传,其主要适合哪一类人欣赏?(B) (你选A,错了。因为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人数比贵族、官员多,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相应提高,达到了欣赏小说的水平。) A、贵族、官员 B、市民阶层 C、农民 D、武将 ·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的帝王是(A)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对闭关政策理解正确的是:(C) (你选D,错了。“闭关政策”是历史名词,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还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实际情况作出全面的诠释,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A、完全断绝中西往来 B、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封闭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