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梅列区质检选择题第一题几个“马”字中,应该选什么?) 答:本应选小篆体,试卷的图片却误为大篆体。 但因课本上有一句“后来,又推广一种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加上出土文物秦时“高奴铜权”(西安西郊阿房宫遗址出土)上采用的隶书体,是用作量具铸字,说明那时隶书已经可以单独铸、刻、写在实用工具上,为政府或民间使用。不难看出,隶书地位并不低下。所以选隶书者,也有一些道理。 ·春秋时期的五霸中,为什么其他的位号都是公,而楚是王? 答:西周金文中常见到的王,都是明确地指周天子而言。 虽然也有若干并非天子的称王之例,却都是西北戎狄首领干的事,而楚国的国君尚未称王。 例如,西周初年的宗周之器《令簋》,就有“隹王伐楚伯”的记载,证明那时楚国的国君称伯。 西周晚期的《楚公逆钟》、《楚公(上爪下家)钟》和《楚公(上爪下家)戈》等文物上,器主又自称“楚公”等,证明那时楚国的国君称公。 上述史料可以证明那时楚国的国君尚未称王。 春秋时代金文资料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王关系并不太密切的所谓蛮夷之君,即徐楚吴越四国。 其中的楚以蛮夷自居,“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家》所载楚国史事,明确指出楚君称王正是从春秋初期熊通“自立为武王”正式开始的。 因此,楚国国君称王始于春秋。 由此可见,凡是与周王室关系较为密切的诸侯不会称王。而楚以蛮夷自居,“不与中国之号谥”,才会称王。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是 A、金、元 B、辽、清 C、元、清 D、元、辽 (答案是C,为什么别的不能选?为什么金、辽不是呢?) 答:金、辽时期,都有一些与他们并立的民族政权,国家并没有实现统一。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分别是什么时候设立和废除的? 答: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 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来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大学士权位渐重,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初沿用明制,但是到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孙权为什么先称王,后称帝? 答:刘备素来以继承汉祚、光复汉室作为政治旗号。 孙权曾与刘备结盟大败曹操于赤壁。曹操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刘备便于次年称帝,正是针对曹丕的行为。刘备为表示自己为正统,就以汉为国号。当时并没有蜀的说法,蜀只是后世对他的称号。 222年蜀吴联盟瓦解。为了应付刘备的抱负,孙权只好暂称臣于魏,“吴王”是魏册封的。后来形势好转了,不用依靠别人了,孙权就自己称帝了。
|